翻新时间:2023-04-17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上节课咱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
2.回忆:闰土讲的哪些事让“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呢?
二、重点研读,随机点拨
请大家重点研究闰土讲的这四件事。同学们可以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在学习合作组中商议、选择一件事来学习,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重点理解感受深刻的词句,还可以展开想像,用演示、画画等方式进行学习。
1、学习合作小组讨论探究。
【点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的自主学习,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研读、感悟,并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学生的主人。】
2、个人汇报或小组汇报。
教师着重点拨: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①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秕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闰土经验丰富。(课件:文字投影片,配上课文朗读)
②这些鸟你见过哪几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省略号所表示的意思。)
③朗读指导:读出趣味来,表现闰土的自豪感。(想像:闰土在讲这件事时带着怎样的神情?)
【点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的学习小组创造性地运用实验法研究闰土捕鸟的步骤与方法;有的小组在感情朗读中领悟闰土的“见多识广”;有的小组研究动词的使用和标点符号的妙用,体会鲁迅先生在用词用句方面的精当。】
(2)闰土很勇敢。
“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闰土“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体会、感受紧张、惊险、刺激的情境。)
a.闰土在什么时候“看瓜刺猹”?
b.结合个人的想像,描述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
c.各小组赛读:选出2人朗读人物的对话,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该怎么读?
【点评:以读代讲,体会人物形象,扩大自主学习的选择余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
a.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展示课外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展示自己根据想像创作的图画。
b.关于“跳鱼儿”,你了解些什么?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想问闰土一些什么问题?
(也许,这些问题当时文中的“我”也问了,而闰土也全部回答了。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哪里?——省略号。)
【点评:学生分组展示了在课外书籍、互联网络中收集的有关贝壳、跳鱼儿的文字、图片资料,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丰富了课文的内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5)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a.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b.这段话你能读懂哪些内容?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c.前后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相互解答。
d.有意识地引导理解:“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点评: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三、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1.前几天,我曾了解到有一个班的学生为闰土和“我”谁的生活有意思而发生争论。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天,咱们也来争辩一番,但老师有几个要求:
(1)向往闰土生活的同学坐到右边(正方),向往“我”的生活的坐在左边(反方)。
(2)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
(3)在争辩的过程中,当你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
2.小结:
今天的争辩各有亮点。农村生活多姿多彩,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城市生活信息量大,环境较好。总之,只要你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积极地体验生活,你就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真正的魅力!
【点评:学生争辩的热情高涨,他们纷纷调动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兴趣,全方位地投入争辩,锻炼了学生的口语组织能力和“从容、文明”的辩论品质。】
四、布置作业:
1.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把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写具体。(供选择的场景有:月下看瓜刺猹、第一次见面、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依依惜别)
2.课外阅读鲁迅作品《故乡》。
【总评】
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1、重视研读,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还课堂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灵活处理汇报方式。在交流中,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2、重视点拨,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也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如:“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点懂,但又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2)“我”往常的朋友是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解题中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又一次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3、重视活动,放飞自由的心灵。
争辩研读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寓辩论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习惯、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学生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锻炼了口语表达的组织能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酷夏感怀
- 心的倾诉
- 仙吕·醉中天
- 凌乱的寂寞
- 沁园春
- 喜欢,海……
- 双调·庆东原
- 等你回家
- 葬泪
- 我的梦
- 凌乱的寂寞
- 九月,充满芬芳
- 埋葬你的爱
- 悲伤的遗忘
- 理想与现实,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牟子理惑论》中所见的老子
- 说“堂皇”读简牍与画像札记
- 贯休、齐己与石霜庆诸禅宗灯史上的一桩公案
- 岳麓秦简中的几个官名考略
-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以汽车行业为例
- 投资决策中的管理者市场学习效应
- 星云大师佛教财富观对现代经济学的超越
- 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度评价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
- 有效治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与改革路径探索
- 论民族情结对奥古斯特·威尔逊创作的影响
- “负志”之罪与秦之立法精神
-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论楚山绍琦对待弥陀净土信仰的态度
- 岳麓秦简“毋夺田时令”探析
- 进步、问题与风险规避:我国当下食品安全报道透视
- 《动物过冬》说课设计
-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设计
- 《金色花》 教案
-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 《菏叶母亲》教学设计
- 《世说新语》 教学设计
- 《核舟记》教学设计
- 《散步》教学设计
- 动物园里观动物过冬
-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 《杜甫诗三首》教案
- 《风筝》教案
- 《羚羊木雕》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