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匆匆》教学札记
一、教学片段不知为何流泪?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写作者回首过去的岁月,忽然发现自己的八千多日子已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于是顿生感慨。读完课文后:
师:同学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段写的是时间在无声无息、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生1:我知道“头涔涔”是满头大汗的意思,“泪潸潸”是泪流满面的意思,但我不知道朱自清为何流泪?
生2:八千多日子都过去了,可他还没做出什么事,所以就很伤心。
生3:“溜去”,说明是不知不觉的,他现在突然发觉已经过去八千多日子,因此一时感到害怕、感到伤心。
(生1依然沉思,看得出,她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我感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心灵的感通,于是继续引导:)
师:同学们曾经什么时候伤心?
生:受到委屈的时候;
生:失去心爱的东西的时候伤心。
生:被人欺负的时候
……
师:谁能根据资料简要介绍一下青年时代的朱自清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诚实上进、又很有思想的爱国青年。
师:对于这样一位积极上进的青年,突然发觉自己虚度了20多年,居然一事无成,那心情就好像你突然失去了最心爱的东西,怎么也找不到一样,怎能不伤心落泪呢?
这时请大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些学生真挚自然地读出了作者的感慨和伤心
二、教学感悟如何架起心灵感通的桥?
读懂《匆匆》难,读好《匆匆》更难。叶圣陶先生说:“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学习《匆匆》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架起一座心灵感通的桥。这节课,由于架起了心灵感通的桥,学生感悟比较深刻,朗读时情感真挚自然。由此,我得到下列几点感悟:
(一)要指导学生潜海,自己首先要潜海。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必须首先入其境、悟其情、品其韵。然而,通过反复试读,我认为《匆匆》是小学阶段最难读的课文之一。开始,我认为学习这篇课文就是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所以读得形象亲切;后来我通过查阅资料,又体会到作者对逝去的时光感到彷徨和忧伤,所以读得缓慢而低沉;直到讲课的前一天才定下基调:还要读出作者的无奈、焦虑和不甘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心灵感触。如果没有老师在课前的品读鉴赏,就不可能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孩子们顺利抵达作者的心灵深处。
(二)联系背景,实现情感迁移。在教学片段中,在学生了解了朱自清其人的基础上,老师打了一个比方:“那心情就好像你突然失去了最心爱的东西,怎么也找不到一样。”这时朱自清的“泪潸潸”才与孩子们的“哭鼻子”相感通了。同样,在教学片段中,解决“为什么不能平?”的关键,是课前查阅的历史背景资料。
(三)适时范读,促使感情对接。由于学生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导致学生想到了说不出,悟到了读不好,是正常的。
如果注意了以上三个方面,我觉得就会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通灵的桥梁,学生的感悟与表达都能自然而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好妈妈
- 十年
- 我喜欢读书
- 祝妈妈生日快乐
- 让生命开出灿烂花朵
- 花开的声音(三) 简单的幸福
- 风赋
- 花开的声音(一 ) 愚人节快乐
- 送别姐姐
- 花开的声音(二) 班级里的小插曲
- 仍……
- 大爱无声
- 冬
- 生活与魔法:一枚硬币的两面
- 爷爷
- 家长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
- 思想政治工作中基本矛盾的方法研究
- 现代小微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对策研究
- 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 浅谈国内外图书馆RFID技术状况分析
- 日语形容词否定形式的语用论说
- 基于电气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探讨
- 对目前如何做好煤矿企业工会宣教工作分析
- 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跨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研究
- 浅析农村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论人物观察练习在表演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POP海报在实用美术的运用
- 中国艾滋病问题在不同流行趋势下的社会理解及防治政策
- 保定日报社体制改革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 《人生》教学设计
- 《枣儿》教学设计
- 《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
- 《变色龙》优秀教学设计
-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 《乡愁》教学设计
-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 外国诗两首《祖国》教学设计
-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 《变脸》教学设计
-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 《心声》教学设计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