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古文两篇》教材理解

《古文两篇》教材理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3

《古文两篇》教材理解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了两篇浅显的文言文:一篇是《司马光救友》,另一篇是《矛盾》,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故事。

《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矛盾》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语言,讽刺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这两则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前,应让孩子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一、司马光救友

1.词语解释。

戏:游戏。于:在。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这里指陶制大水缸。没():淹没,沉下去。皆:都。弃:放弃,扔掉。持:拿。击:打,敲打。迸:向外溅出或喷射。

2.重点内容提示。

“与群儿戏于庭”中的“戏于庭”与现在的表述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要引导学生体会;“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的对比,突出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3.全文大意。

司马光七岁时,与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中淹着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二、矛盾

1.词语解释。

鬻():卖。誉:称赞。盾: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其:他的。坚:坚固,坚硬。莫:没有。陷:攻破。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如何:怎么样。其人:这个人。弗:不。应:回答。

2.重点内容提示。

“物莫能陷也”“物无不陷也”对比明显,应让学生准确理解,这样有利于想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结果,充分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

3.全文大意。

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称赞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攻破它。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戳穿。”

一个人反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回答不上来。

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文中的意思即可。教师不必作过高、过深的讲解。要重视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意思,领悟文章内容揭示的道理。

*课后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课后第2题不要求直译,只要正确讲出意思,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就行。

*在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就易背诵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一百分的谎言》后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惬意在哪里
真爱的体现
读《灯光》有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有感
读《哈利波特》有感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读《荷塘月色》有感
读《生命不打草稿》有感
2012观后感
读《愧对感恩》有感
《海伦凯勒》读后感
夜色中的列车
不知为什么
被刻下的名字
于天地之外
花朵在燃烧
咦,看那朵雪花
读你以前的信
雅安,我们和你在一起
当我写下CDZ
森林之夜 2014年7期
丁香花哟,你给我一个梦
爱,随着一群夜鸟飞起(外一首)
丁香花开 2014年7期
心灵的忏悔
爱的零距离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妈妈的帐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给予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掌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好汉查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