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1
《将相和》片断赏析
《将相和》的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蔺相如受赵王重托,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准备与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和氏璧到手后,秦王却绝口不提给赵国城池的事。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险恶用心,就谎说和氏璧上有个小斑点,巧妙地从秦王手口骗回璧,进而保住了和氏璧,挽回了赵国的利益。
很多学生读到这里,产生了:“蔺相如说谎欺骗的行为,明明是错的,为什么还流芳千古?”这样的认识。怎么会这样呢?
1、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不善于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也就看不到事物本质。
2、教材本身具有潜在的消极因素。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本身就是个骗局。蔺相如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骗对骗。故事之所以被选为教材,目的在于突出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他的爱国精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积极的东西背后有时也会隐藏着一些消极因素。
3、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些消极因素,只注重蔺相如保住和氏璧的方法,而忽略了设置这些问题的情境。
用什么方法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呢?我使用“揣摩、讨论、引导、点拨”的方法,觉得效果极好。
首先,引导学生揣摩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意思时的内心想法。
生:“秦王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吧,你想骗我赵国,我就陪你玩玩,看谁厉害?”
生:“还好我事先想到了你的诡计,那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
学生众说纷纭,经过比较准确的揣摩之后,就让学生继续讨论蔺相如这么做是否正确。
生:“秦国当时强大蛮横的。蔺相如敢于担此重任,是受任于危难之际,说谎欺骗不好他不会不懂,但要从秦王这个强大蛮横、不讲信用的对手中讨回和氏璧,除了说谎欺骗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他孤身一人,既不可能硬从秦王手中变蛮抢,又不可能用言语打动秦王,使秦王奉还和氏璧。只有以骗对骗,才能从秦王手中讨回璧,戳穿秦王的阴谋诡计,使秦王理屈词穷,甘心服输。”
生:“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计策,这体现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并且他这样做的出发点是挽回自己国家的利益,是爱国的表现”
生:“‘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从第一如果’可以看出蔺相如本来就是诚信之人,他结果那样做,是他猜对了第二个‘如果’,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的看法有些偏颇,我就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学生最后明白:蔺相如就谎欺骗和秦王的说谎欺骗有着本质的不同,秦王欺骗是为了强夺别人的东西为已有,是以强凌弱,是非正义的,而蔺相如说谎欺骗则是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战胜强大蛮横、贪得无厌又不讲道理的对手,是正义。这样增强他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看事物本质。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我自己也有许多新发现,内心惊喜不断:感觉到学生在揣摩人物内心时,有穿越时空的愉悦;在讨论过程中,大大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引导后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感;在点拨中有恍然大悟的兴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那时候
- 2004年的第一场雪
- 由名言所想到的
- 豆豆采访录
- 新音乐—新诠释
- 无需太多
- 变迁
- 听,沙沙……
- 默读母亲心
- 勇敢面对
- 盛饭
- 这只是一个开始
- 影子
- 我能行
- 美丽的茅台,我的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公正价值及其向度
- 刘少奇与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的起草
- 童稚记忆中的贵阳“二四轰炸”
- 怎样做好“师带徒”
- 穿越高速路的顶管工程施工
- 论宋代文言小说的篇末议论
- 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戏仿理论*
-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四川模式”之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 “电视问政”:政府公共关系的策略分析
- 戚继光的宦海沉浮
- 抗战期间冯玉祥将军“献金救国”失误记
- 淘宝的双十一营销战略及成功背后的启示
- 印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唐太宗“依法治国”成就大唐盛世
-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 《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设计(六下)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六下)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 《回顾·拓展五》教学建议(六下)
- 《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设计(六下)
- 《李逵见宋江》同步练习
-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六下)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 《贾芸谋差》同步练习1
-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