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3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发兴趣
1.师:“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2.板书:将相和
3.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
1.理解第1自然段。
(1)出示:“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2)指名朗读,回答问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
(1)学生默读,思考。
(2)讨论、交流。
A、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十分着急?
B、蔺相如是怎样对付这个问题的?
3.范读第七自然段,过渡学习8、9自然段(出示“完璧归赵”挂图)
4.认真阅读8、9自然段,完成填空练习(字数不限)
()→要回璧→()→()
(1)学生看书,完成练习。
(2)交流。
(3)按照提纲,结合挂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
(4)进一步思考、讨论:从完璧归赵这件事上,你觉得蔺相如具有怎样的特点?他的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画出来。
5.齐读第十自然段。
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给这部分内容加个小标题。
2.思考、讨论:“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3.将“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分为三个层次,说说每层的意思,能归纳出小标题更好。
4.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出示“负荆请罪”)
1.指导朗读第三部分。
2.思考讨论:
(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3.交流。
4.进一步讨论:
(1)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样表现的?用“~~”画下来,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2)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5.指导朗读第三部分。
三、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最好能用成语归纳)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有什么认识?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课文第一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四、复述“复荆请罪”的故事
1.默读“复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复述时可以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互说,指名班上交流。
评析:
“自读会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将相和》(人教版第十二册)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针对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自读会读”的讲读方法,以点带面,做到“抓主线、索因果、悟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给学生自读会读的知识和方法
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还应该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如“抓关键字词”深入地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在“完璧归赵”中,我抓住了一个“骗”字,分步进行自读会读的教学训练:1.识破“骗局”。(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着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证明。(2)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所说的“如果……就……”和“如果……一定……”两句话。2.以“骗”对“骗”。(1)认真阅读8、9小节,完成填空练习:()→要璧→()→(),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在秦宫里是怎样以“骗”对“骗”的?(2)通过以“骗”对“骗”,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
其次,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用概括性词语或依照板书说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即复述故事)。学生通过朗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对故事结构进行的重新安排,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也将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
二、设计自读会读程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备课时,我不仅备自己怎样教的“教案”,还精心设计了自读自会的学生如何学的“学案”。比如在要求自我解决生字词这一环节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读课文有关生字词的句、段,读准、读通;
2.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3.查阅工具书、参考书,弄清生字词的主要意思;
4.默读有关句、段,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的具体环境,准确理解生字词;
5.能够对生字词进行通俗地表述,并在课文的恰当地方作出批注;
6.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对生字词的理解,检测自己的理解正确与否。
再如,在教学“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两部分时,我充分利用第一课时教授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个体性,让他们在全班站起来表述自己分析,钻研课文的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步骤:
1.读,读重点句子及语段;
2.解,解释句子或语段中的关键字词、不理解的字词;
3.析,多角度分析有关句子及语段;
4.评,对有关语段、句子、字词进行评价品味;
5.读,表情朗读有关语段及句子。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读会读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阅读目标,提示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了“怎样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思考、批注、钻研、评点、揣摩、质疑、切磋,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在培养了学生自读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和“激活”已经学过的语汇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如用恰当的词语(成语)概括文中的三个故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揭示人物的品质,复述课文。训练过程的设计注意循序渐进,我先让学生各自边读边思边议,再对照课文检验;然后又到小组内交流以优化答案;最后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这样,在训练学生的语言上,经历了一个由对到优,由一个到多个,由读到说(语言的转换与重组)的过程。
该课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采取了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方法,通过自读会读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教育意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宿命的伤感
- 狂侃世界杯
- 它让我明白了“家”
- 梦的边境线
- 锄草事件
- 种在心田上的蒲公英
- 当消息传来时
- 天依然是天,地依然是地
- 天堂
- 我的生活我做主
- 心中的那一丝牵挂
- 天冷了……
- 灯下
- 感受亲情
- 走近清玄
-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 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传播
- 科幻文学依然色彩斑斓
- 美国高校科研机制探究及启示
-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
- 网络文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
- 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一点感想
-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
- 自媒体视阈下网络谣言传播特征及消解路径探析
- 论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 农家 农事 农趣(组诗)
- 浅析建国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
-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
- 群众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 初中课件,教案和试题汇总(更新中)
-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试题分类详解汇总
- 201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篇
-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
- 2010年中考古诗词默写训练
- 2010年中考一轮复习:中考语文记叙文结尾法
- 中考一轮复习2010年作文热点素材集锦(12)
-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广告
- 201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怎样阅读童话
-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对联
- 中考一轮复习2010年作文热点素材集锦(10)
-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默写
-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
- 2010年中考议论复习:中考作文思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