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恐龙在我们头上飞》教材理解
教材简析
本文的叙述既有严谨的数字说明,又不乏有趣的故事情节,让人读来兴味盎然,不忍释卷。
课文的题目新奇,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恐龙在我们头上飞”,读到这个题目,学生自然会觉得有趣:恐龙不是早就没有了吗?怎么会在我们头上飞呢?新奇有趣的题目自然能吸引学生往下阅读课文。这是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第一个亮点。从题目开始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课文第1段,先写了“1999年,一位名叫季强的中国科学家震惊了世界。”为什么会震惊世界?他的什么研究会让全世界的人都受到震动?这又是一个令人充满了解欲的话题,吸引着学生迫不及待地往下读。哦,原来,他的文章引发了一场世界科学家的大论战——他提出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恐龙没有灭绝,现代鸟类就是会飞的、长羽毛的恐龙。”
这个话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谁最早提出来的?读到这里,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于是,文章回到了1857年的某一天,一向以发表惊世骇俗观点闻名的32岁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向世人公布了一个惊人的假说:鸟类是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接着,作者的思绪又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演化界的权威奥斯特隆先生通过研究也肯定:鸟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至此,课文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两条线索。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特点。然后,作者笔锋一转——然而,奥斯特隆像赫胥黎一样无奈,都没有找到必需的化石标本作为证据。证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这又是一个悬念。接下来作者使用的是讲故事式的情景叙述:1996年8月12日,一个农民走进季强的办公室,从布包里拿出一块从自家园子里挖出来的70厘米×50厘米的石头。故事性的语言叙述使课文的文学性更突出,可读性更强。
找到证据成为“恐龙在我们头上飞”这一论点得到证实的转折点。课文的9~12段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陈述。找到了证明中华龙鸟是鸟的铁证。终于,争论结束了——199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宣布:中华龙鸟的发现是解决鸟类起源问题的新曙光,龙鸟之争已经结束。
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引发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启迪读者的思想。本课教学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了解“龙鸟之争”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科学家们探索不息的精神。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2段: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先告诉读者事情的结果。因为这一结果轰动了科学界,因此把结果先写出来,更能引起读者的疑问,提起阅读的兴趣。让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龙鸟之争”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1999年,一位名叫季强的中国科学家震惊了世界。”为什么会震惊世界?他的什么研究会让全世界的人都受到震动?带着这个问题读这一部分,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第3~5段:这一部分是写英国科学家赫胥黎、演化界的权威奥斯特隆曾经提出了“龙鸟之争”的观点,但是因为证据不足而得不到人们的承认,因此引发了持续一个多世纪的“龙鸟之争”。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写赫胥黎、奥斯特隆观点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条理地说说他们的观点是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部分与前面一个句子“从这一年开始,在演化科研领域,科学家们心悦诚服地将心中的大师做了这样的排列:赫胥黎——奥斯特隆——季强”之间的关系。
第6~11段:“龙鸟之争”的关键是证据问题。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季强获得证据、确认证据、发表文章、引起争论、鉴定证明的过程。在获得证据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叙述性的语言,用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叙述了证据获得的过程。在确认证据、发表文章、引起争论、鉴定证明这一部分,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阐述。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从“科学家高度的敏感性”、“多次实地考察研究”、“季强带着中华龙鸟化石标本到了美国蒙大拿大学”等词句去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息的探索精神。
第12~13段:这部分和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要联系前文,体会为什么“龙鸟之争”的结果会震撼全世界,它在科学界有着什么样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体会科学家研究成功以后的喜悦与兴奋。
课后第1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可采用先浏览了解大意,再用细读深入理解的方法。课文的记叙采用了倒叙。而写中国科学家季强在赫胥黎、奥斯特隆研究的基础上,获得证据、确认证据、发表文章、引起争论、鉴定证明,最后让所有人承认一个令人惊讶的科学事实:“恐龙没有灭绝,现代鸟类就是会飞的、长羽毛的恐龙。”则是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课后第2题:季强证明赫胥黎假说的依据,是恐龙到鸟之间那个过渡性生物——“中华龙鸟”的化石。科学家执著探究、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敬佩。
课后第3题:目的主要在于理解和运用。要在理解这几个词语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次性的利与弊
- 不灭的明珠
-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 栀子花
- 我眼中的校园
- 长城——祖国的骄傲
- 《坐井观天》续写
- 亮点
- 家乡的冬天
- 思索
- 心中的红烛
- 我长大了
- 美丽的洛浦——我的家
- 做人
- 新能源的开发
- 两德统一前的“弗利克事件”
- 民国时期北京的粪夫群体与 清污体制改革(上)
- 预言日本历史的南朝谶纬诗
- 1948年“总统就职典礼合影”中的“周冠胡戴”事件
- 港澳巨贾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洋酒店”
- “东西”为何变脏话
- 朱元璋与《诏天下养老之政》
-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政治智慧
- 从得势到失宠:清朝重臣鄂尔泰的悲喜人生
- 回忆我的父亲――抗日英雄李文成
- 古代也禁止“跨区域用盐”
- “东方”姓的由来
- 民国女子也彪悍
- 黄埔一期的国民党上将
-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内争始末
- 《凡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 《识字5》教学设计(一下)
- 无巧不成书
- 《识字5》教学设计(一下)
- 《识字5》教学片段与评析(一下)
- 引领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
-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
-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 《四个太阳》教学片段与反思
-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 《识字5》教学设计(一下)
-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2(六下)
- 《四个太阳》教学思考
- 《四个太阳》教学实录与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