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1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茁壮”、“瓜藤”、“凸出”、“杞人忧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丝瓜的神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丝瓜的神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看到课题,你有了什么想法?
2.课件出示丝瓜的图片,说一说丝瓜的外形特点,介绍一下丝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2.交流学习效果,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义。
3.把课文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内容。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一想丝瓜的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可以在书上作批注。)
三、细读课文,感悟丝瓜的神奇
1.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丝瓜的神奇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以后找出描写丝瓜的语句。
2.指名读,感受丝瓜的神奇。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抓重点汇报体现丝瓜的神奇的语句。
A.随意种上却茁壮成长。
B.生长神速,让人难以相信。
C.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
D.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
E.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4.美读课文,体会丝瓜的神奇。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学习的收获,主要从理解课文方面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丝瓜的神奇之处。
2.说一说:课文是用怎样的方法写出丝瓜的神奇的。
二、品读词句,进一步感悟与交流“神奇”。
1.课件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A.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
B.丝瓜藤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C.这样细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给土墙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2.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竟然”的“竟”是什么意思。
B.丝瓜为什么会出乎作者的意料?
C.“竟然”的“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丝瓜的神奇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作者越担心就越能表现丝瓜的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写作手法。)
3.你们知道作者每一次担心什么,为什么担心吗?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三、配乐朗读,体会情感。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2.美读课文,体会丝瓜的神奇以及作者对丝瓜的喜爱之情。
四、探究提高,课堂小结
1.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概括全文内容。
2.让学生自己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主要从体会词句方面谈。
板书设计:
14.神奇的丝瓜
瓜籽
神奇(旺盛的生命力)
瓜秧
丝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风筝
- 学生生活的味道
- 坚强地毅力
- 竞争中的文具
- 一件怪事
- 送你一捧雪
- 童年的酱鸭
- 别了,2000年前的青高洞
- 书陪伴我成长
- 海
- 当幸福降临在你面前时
- 心愿
- 飞舞的粉蝶
- 路
- 爱—心灵的呼唤
- 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总成绩
-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 南博会志愿者翻译“小锅米线”打造志愿服务国际范
- 《易经》书名辨析
- 民族法学在民族高校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路径
- 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争的横向考察
- 社会价值视角下的音乐教育改革
- 新现象学的审美情景
- 农民工就业现状与消除就业歧视的对策探讨
- 探究基于前馈控制的社会管理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
- 对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形而上解读
- 涉警舆情的成因探析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青年责任与担当
- 天津市医疗保险政策对患者用药行为的影响研究
- 《那树》教案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 《人生》教学设计
- 《黄河颂》教学设计
- 《心声》教学设计
- 《木兰诗》教学设计
- 《变色龙》教学设计
-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 《谈生命》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教案
- 《那树》说课稿
- 《邓稼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