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百科知识-茱萸

百科知识-茱萸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百科知识-茱萸

百科知识-茱萸

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茴香科植物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重阳这一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民间药。重阳节插荣英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的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Success in Life(成功的人生)
Work and Play(工作和娱乐)
Chinas Pride(中国的骄傲)
Energy(能量)
Net Bar(网吧)
A Dream(梦想)
Shenzhou V(神舟五号)
A Lifelong Career(一生的事业)
Heavy Schoolwork(沉重的功课)
love in the world(爱的世界)
Time(时间)
Timetime(时间,时间)
A Shining Star(一颗闪亮的星)
Water(水)
Do We Need Space Exploration(我们是否需要太空探索)
试述科学的历史认识的形成
青年亚文化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
评贝文·亚历山大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论导生制在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性培养教育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堆塑长颈瓶上“天门”探论
论东汉隐士的母子关系
浅谈独立学院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民国时期重庆市私立孤儿院研究
企业档案就要服务于当前经营和未来发展
浅析医疗卫生单位文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党校文化建设的四个支柱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窑变及其瓷业文化意义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小熊和小鹿》教学实录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小熊和小鹿》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说课设计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教学札记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札记
《小熊和小鹿》教学札记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