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18
《礼物》说课材料
说教材:
《礼物》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五小节。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介绍了亲人们在去年和今年送“我”的礼物,以及“我”通过这些礼物懂得了什么。全诗表达了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和殷切的期望。诗歌的前4小节在结构上很相似,分别写了去年今年春天,爷爷、奶奶、妈妈、爸爸送给我不同的礼物,有种子、小鸡、手表、《少儿百科全书》,从中我懂得了自然、生命、时间、世界的博大和精彩。最后一小节点明了礼物虽小,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就是在浓浓的亲情中成长的。全诗构成如下思路:
生活层面 写作思路 情感表达
亲人送礼物 感受亲情 浓浓的亲情
我有收获 抒发亲情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情感。语言朴实,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水平,在理解“种子”与“自然”,“小鸡”与“生命”,“手表”与“时间”,“少儿百科全书”与“世界”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学会10个生字,会认读3个生字。
2、通过学习能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学生能感受到亲人对“我”的爱,体验到亲情的伟大,使学生对亲人产生感激之情。
3、能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会长辈对晚辈的深深情意与殷切期望,教育学生不辜负亲人的期望。
教学重点:学生能感受到亲人对“我”的爱,体验到亲情的伟大,使学生对亲人产生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教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采用了情趣教学法进行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
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学《礼物》我在一下来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前我与学生交流春节亲人送的礼物。运用可见创设家的氛围,唤起学生对家的向往,使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想象。
在理解“种子”与“自然”,播放种子发芽生根及春天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从而理解种子与自然的关系,当学生有了收获有了体验,对送礼物的人的情感就自然而发了。
2、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以趣激情。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读通课文。学生读通后进行激励,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情趣。
(2)表情朗读,体验真情。
一首诗歌就是作者一生的体验、积淀。品读诗歌,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教师在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后,进行朗读指导,配乐朗读,鼓励学生有个性朗读。
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体会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反复朗读,读有层次。
这首诗,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读的正确流利。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后,有感情朗读。通过反复吟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授之以渔,教其方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理解诗意:读文章想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悟,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诗的方法:朗读——读通——理解——悟情——品读——背诵(仿写)。
教学过程:
本课的特点有叙事抒情说理的特点,教学过程如下:
初读感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掌握方法———熟读成诵——仿写诗歌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三、再读课文,表达亲情。
四、仿写诗歌,传递亲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夏日
- 走进古诗中的雨
- 盼望你能回来
- 青春的渴望
- 爱的画面
- 人生需要勇气
- 幸福是什么
- 梦
- 梦之翼
- 水蜜桃
- 合作
- 你是我的彩虹
- 风花雪月
- 爱,令我感动
- 中国教育的近态
- 《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的编纂特色
- 读苏新春的《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 非词语化在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表现研究
- 复合词的结构义与语文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封望”条释义辨正
- 试论我国当代的辞书研究
- “猱头”补说
- 民国时期汉字检字法史论
- 数字化和国际化时代亟需汉语标点符号规范研究
- 英语辞书编纂中的全球化视角
- 《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与时俱进
- 《汉语大词典》中“美女冯子都”实为“男子”考
-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学术话语标记语信息表征研究
- 《四字文笺注》考辨
- 电子词典研究现状与展望
- 《自己去吧》课文内容
- 《自己去吧》说课设计
- 《轻轻地》教学设计之一
- 《绿色的金鱼》教学反思之一
- 《自己去吧》教案之二
- 《轻轻地》教学设计之二
- 《轻轻地》同步练习
- 《轻轻地》说课设计
- 《自己去吧》教案之一
- 《轻轻地》教学反思之一
- 《轻轻地》教学实录
- 《自己去吧》课堂实录之一
- 《边看电视边识字》同步练习
- 《轻轻地》课文内容
- 《绿色的金鱼》课堂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