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8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聂荣臻的人道主义情怀。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感受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及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有关聂荣臻的资料,了解“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引疑

1 简介故事背景:1940年,八路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华北敌后战场数十万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百团大战对日军的打击是沉重的。消灭敌伪日寇20645人,俘虏日寇281人,八路军粉碎了日军的报复“扫荡”。可就在这战火纷飞的“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却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姑娘。

2 引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想想你有什么问题,或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感悟

1 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字词。(同桌交流,查字典,再读课文等方法均可。)

2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就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 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 自读反馈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新词,说说你觉得哪些字难读或难写,给同学提个醒。(注意认准“派”、“辜”、“喂”、“聂”、“逝”等字的字形和读准“聂”、“塌”、“穗”、“襁褓”等字的字音。)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根据学生提问,筛选出有共性的问题。

(1) 聂荣臻正在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全线进攻,为什么还要救那两个日本小女孩?

(2) 为什么说聂荣臻的言行让美穗子一生难忘,一生感激?

四、 合作学习,探究释疑

1. 四人合作讨论:聂荣臻正在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全线进攻,为什么还要救两个日本女孩呢?他是怎么说、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读一读,勾一勾,再一边交流,一边理解。通过读课文感悟、看图感悟、抓重点词句感悟(心潮难平,聂荣臻亲自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动作)。

全班交流,通过细读体会聂荣臻对两个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爱。

3. 悬念讨论:聂荣臻为什么要救她们?谈谈你独到的见解。带着这个疑问,引导学生细读写聂荣臻救小女孩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聂荣臻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4. 学习最后一段,说说聂荣臻是怎样关心美穗子的,体会“每次”、“问寒问暖”、“关心”等词语,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美穗子对聂帅的崇敬之情。饱含深情地读最后一段。

5. 为什么说聂帅的言行,让美穗子一生难忘、一生感激?再读文章最后一段。

五、 演读中悟通过表演诠释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可分六步:

1. 自选角色。(旁白、战士、聂荣臻、日本姑娘等。)

2. 揣摩角色。(要想演好,必先读好,要记住台词,要揣摩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有些动作和台词还要靠想象设计。)

3. 组内演练。

4. 代表表演。

5. 师生点评。

6. 评后再读。

六、 总结

体验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写法、思想感情或自己的思想认识均可。)

七、拓展延伸

收集了解抗日战争的故事,开展读书汇报会。

附:板书设计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宁海天河
金色的树叶
我爱家乡的橘子
春天的早晨
神奇的电脑
愉快的中秋节
铅笔、橡皮、刨笔刀的奇遇
获奖
怀念爷
我的小姨
我是一片云
春天畅想
我国的传统戏曲
放生小金鱼
游基辅号航母
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论企业内部的审计职能
刍议国企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
西部大开发投资绩效审计初探
行政机关绩效审计研究
企业审计在危机预警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置动机的实证研究
中外政府绩效审计比较与启示
绩效审计体系构建
审计质量控制:缺陷分析与对策思考
国家审计风险及模型架构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原则
控制权视角下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研究
审计市场多维结构探析
论现代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协调整合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建党初期的李大钊
追寻真实的阅读──《最后一课》教学案例与点评
李大钊烈士生平简介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评析
向韩麦尔先生学习课堂教学心理学──《最后一课》教学一得
回忆父亲李大钊的一些革命活动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关资料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我教学生理解《最后一课》标题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