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1-03-15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看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附:板书设计
看海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汹涌
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冬之随笔
- 爬山的发现
- “黄金搭档”
- 十一月的萧邦
- 雨,周庄
-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 元旦的竹
- 八月桂花香
- 感动
- 趣谈“当家”
- 书包
- 成长的过程
- 初三真苦
- 站得远点看自己
- 完美与残缺
-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 “阴沉”主题的变奏
-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