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11
《暴风雨的启示》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顺序,描写了这三个不同阶段景物的特点。写了暴风雨来之前使人恐惧的情景,暴风雨来之时的猛烈的场面,还具体描写了暴风雨去之后绮丽华美的景色。最后直接说明了“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这样一个哲理。
在作者的笔下,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画笔,细细描绘自然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文末直抒胸臆,赞美春色,表达感悟。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文章有状物,有抒情,但状物抒情都不是目的,结尾两段如异峰突起,一下子使读者转到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首先要在了解课文顺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句,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其次是在理解时要把“景”和“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感受不同的美,体会“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最后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教学中的重点是学习运用抓住重点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中的哲理。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第1段为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讲了暴风雨来之前的情景。应结合“划破”、“轰鸣”、“使人恐惧”等词,体会暴风雨来之前的特点。
第2~6段:第2~6段为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暴风雨来之时由开始的猛烈到结束时的优柔的情景。可以勾画出文中的动词和比喻句,体会文中的景和情。
第2段中,“一道”、“一声”、“接着”说明暴风雨来得急,“瓢泼大雨”说明雨下得大。“撕开”、“倾注”说明雨下得猛。“宛如天神”的比喻还透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第3~4段中,“咆哮”、“猛地”、“摔”、“敲打”、“冲击”等词写出了暴风雨的猛烈狂暴。从“激动人心的乐章”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激荡心情。
第5段中,“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弯弯曲曲的足迹”一方面生动地描写了雨水流过天窗的情景;另一方面,这些动词和重叠词的运用,也能很好地表现作者的心境。
第6段中,“催眠曲”、“抚慰”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雨由强变弱时的情景,更表现出作者心里的一种愉悦感受。
第7~10段:这是课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暴风雨去之后绚丽华美的景色。可通过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句,领会文中描写的美景,感受作者的快乐。这一部分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去之后的美景及作者快乐美好的心情。
第11段:可抓住“狂暴”、“毁灭”与“更加绚丽”等词,在比较中质疑,再联系前文体会。
第12段:这是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可让学生先结合课文理解。这里的“局限”指的是“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看到暴风雨前和暴风雨时的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是一种局限;如果只认识到暴风雨去之后一派绚丽多姿的美,也仍然是一种局限。只有把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不同的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最后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后第1题: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顺序的基础上,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后第2题:这是理解文章的两个最重要的句子。可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并提出问题,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体验理解。
课后第3题:还可让学生写一些文中没有的描写景物的词语,也可让学生用这些描写景物的词语写一段话。
选做题:课外完成后,可在班上进行展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妈妈们,我想对你说
- 考试的风波
- 时间流逝
- 真诚
- 数着明天
- 合作
- 我与孙悟空对话
- 咖啡的味道
- 相信自己
- 校园伴着我成长
- 家花和野花
- 时间,构成生命的材料
- 入团申请书
- 不愿离开黄冈的天使
- 微笑
- 我国民航航班延误中的合同关系及责任承担
- 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可行性问题研究
- 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初探
- 对奥斯丁法学思想的再认识
- 关于建设透明慈善的几点思考
- 浅论我国女性财产继承权
- 论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缺陷与完善
- 论述纪检监察工作在国企政工开展的作用
- 浅谈管理会计的意义、现状及功能
- 新环保法中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 加强企业法律责任建设,增强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能力
- 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满意度实证研究
- 连锁经营促进河南省第三产业转型路径研究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论检察机关在群体性事件中的防治作用
- 《比尾巴》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上)
-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 《北京》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
- 《比尾巴》教学游戏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
- 《影子》教学游戏设计
-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 《影子》教学设计
-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三上)
- 《语文园地三》教学游戏设计(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