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咕咚》教学札记

《咕咚》教学札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2

《咕咚》教学札记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One instructive day(有启发的一天)
Looking for Mum(找妈妈)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健康更重要)
No Breakfast, No Good(不吃早餐不好)
Advertisements(广告)
How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怎样与人相处
Science of Farming(农业科学)
Job Investigating(就业调查)
My View on Job-Hopping(我对“跳槽”现象的看法)
The Way to Stay Healthy(保持健康的方法)
Where Did the Bird Fly?(哪儿来的鸟飞翔?)
Getting up Early ts a Good Habit(早起是个好习惯
Our Taiwan(我们台湾)
The Cause of fire(火灾原因)
There Should Be No Little Emperors(不应该做“
读物小札:吕师孟夫妇墓出土金银器细读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形式设计综述
“命定”与“变命”:明代士人命运观
大学生校外租房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推动煤矿企业共青团工作全面发展
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模式分析
中国梦与群众路线的有效融合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新形势下的人文关怀与图书馆管理理念分析
丁谓与《天香传》
《枫桥夜泊》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研究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途径
以“五项修炼”构建煤炭企业学习型党组织
拨开迷雾初见曙光
浅析功利主义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设计
《咕咚》课文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片断赏析
《蝴蝶花》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咕咚》教学札记
《只听半句》教学札记
《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