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Saving Our Earth(拯救地球)
-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环境与发展)
- Mobile Phone(手机)
- Computer Games(电子游戏)
- New Development for Central and Western
- Stop Polluting the Water(停止污染水)
- Water Pollution(水污染)
- The Danger of Fake Commodities(伪劣产品的危害)
- One-child Family(独生子女家庭)
- River Polluited(河流污染)
- Should Students Make Friends On Line?(学生
- Can Money Buy Happiness?(金钱能买来幸福吗?)
- Is Money Everything?(金钱就是一切吗?)
- Taiwan Is Part of China(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What Can Money Bring Us(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 中东铁路的修筑对满洲里的影响
- 史料批判和运用第一手档案原则
- 1938年的天津特别市
- 由明朝“考成法”谈起
- 中小型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服务的探索
- 以不变应万变的图书馆图书采购策略
- 基层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发挥的作用
- 浅谈博物馆系统对中华鲟保护历史及现状研究的作用
- 谈考古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
- 当前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 塔吉克族民间文学中的鹰文化及其象征意义探究
- 物之瑕疵担保责任二题
- 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与系统维护
- 第二课堂视野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
- 试论信息技术下数字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转变
-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