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对对歌》拓展资料

《对对歌》拓展资料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03

《对对歌》拓展资料

对联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汉语四声与对联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舟山之旅
欧洲行(1)
游锦绣园
厦门游记
游桂林
参观珊瑚礁
参观浙江大学
记一次秋游
夜游新区政府
武夷山之旅
游奇秒的云南九乡洞
秋游
捞鱼
海上田园之旅
游览天梯山
公司特征、行业竞争属性与环境信息披露
沿江扶持内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创新
构建农村经济和农民主体长期发展的产权基础
全面深化长江中上游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老工业基地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从南北方经济比较看长江经济带发展
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若干思考
区域发展差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
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与合作
“长江经济带”龙尾
长江经济带区域结构与创新发展
24个大中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及房价相对泡沫估算
基于长江经济带东西开放的贵州双向产业转移战略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思考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之四
《我是什么》教学片段评析
《我是什么》综合资料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片段及评析
《雨说》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之一
外国诗两首《夜》教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片断赏析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之二
赏析《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