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将进酒》教学反思

《将进酒》教学反思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将进酒》教学反思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讲到这里,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朗读整首诗歌。最后,我请出了之前朗读地不太入情的学生朗读全诗,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用浑厚的几乎完美的声音读完全诗,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那种摇头晃脑的感觉仿佛李白再世。面对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我激动不已,我想这首诗我已毋须多言,因为学生们已经深深体会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想象已越过课堂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颖阳山居。

整堂课,我没有过多地介绍李白,也没有完全停留在诗句解析上,我从朗读切入又用朗读收尾,运用对比朗读、学生自读、学生模仿朗读及全班齐读等方式来支撑课堂,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美妙的声音在点燃学生们的激情,是古典诗歌的绝美韵律把他们带入了真实而又动情的诗歌情境中。

由此,我领悟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效果。恰当使用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渐领悟到最后不断内化成为一种语感。

当然,如果我能在传授朗读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或者在课堂上能为学生做一些个性化朗读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那教学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这堂课所做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今后我会在朗读教学方面继续摸索下去,寻找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的良好方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成长的过程
趣谈“当家”
八月桂花香
爬山的发现
感动
完美与残缺
“黄金搭档”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站得远点看自己
元旦的竹
书包
冬之随笔
雨,周庄
初三真苦
十一月的萧邦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阴沉”主题的变奏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