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创作,有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作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抒写他被贬后的悲愤忧伤,风格清峻简洁,在平淡的语言中愈含深远的情思。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柳河东集》。

【课文全译】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 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名家点评】

《始得西山宴游记》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山水游记之作并非始于柳宗元,远的不说,仅唐人之中,元结就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清人吴汝纶就认为:“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但是,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却是柳氏独造之境。本文从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写起,透露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然后由一般游览引入西山之游,重笔写西山之“怪特”。岈然洼然的高下之势,咫尺千里的登眺所见,萦青缭白的山水远景,三组画面、三个层次,以相互的映衬、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绚丽多姿的“怪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西山的景色。诚如他的诗《江雪》,千山不见鸟影,万径没有人踪,更衬托出独钓寒江、不畏严寒的勇气,寄托着政治革新失败后既孤独又不屈的精神。本文中的西山,超尘拔俗,卓立不群,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西山熔铸了他的幽愤,陶冶了他的胸襟,启迪了他的悟性,而他的赞美西山正是以之来言志抒情。

作为山水游记的伟大宗匠,柳宗元在本文中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文中写登西山远眺之所见,呈现了雄奇开阔的境界,而不写西山本身,从而也就衬托了西山,突出了西山。这种不从实处落笔的写法,颇类于汉乐府诗《陌上桑》的从旁人听见来写罗敷美貌,和罗敷自夸其夫的“坐中千馀人,皆言夫婿殊”一样,是将诗的“虚处着墨”化为文中的“从对面着笔”。如此写来,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近人林纾曾说:“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揆之本文,洵非虚誉。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穷回溪(走到尽头)/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始指异之(以……为异)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自远而至(远处)

(4) 数词用作形容词。 四望如一 (相同)

(5) 名词用作动词。 外与天际(连接)/ 卧而梦(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 名词用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 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 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 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 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 介词,为了。 故为之文以志

(2) 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感动
雨,周庄
趣谈“当家”
初三真苦
书包
爬山的发现
成长的过程
十一月的萧邦
冬之随笔
“黄金搭档”
元旦的竹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站得远点看自己
完美与残缺
八月桂花香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阴沉”主题的变奏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