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我的五样》三种教学设计

《我的五样》三种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1-03-11

《我的五样》三种教学设计

实际教学中,我校教师设计实施了三种思路。

其一,通过写作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教学过程是:第一步,老师一上台就要求学生练笔写一个片段,说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并说明理由。这个环节用了大约10分钟时间,学生很快就写出来了。但在接下来的讨论交流与同学对话中,我们却发现与教师预设的思路相差甚远。老师再按照教材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舍弃,说明理由,再行交流。“活动体验”中真的出现编者担心的问题:只见“活动”难见“体验”。按编者对活动的“提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依次让学生“认定写出”、“再确认”、“依次划去并说明理由”,而结果稍不留心还真“演绎成了玩笑与儿戏,让严肃的人生话题在谈笑中变成了浅薄”。

老师只好按教案往下进行,进入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作者生命中怎样选择,怎样舍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最后,要求学生仿照文本结束时的语言,给自己写一段勉励的话。

这种设计更象一堂写作指导(仿写)课。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足是,整堂课的重点是学生活动以写作为主,而对与文本对话有所冲击。

其二,先营造一种庄严的氛围,引导学生与心灵对话,于阅读文本抢先一步先作出自己的选择,严肃地思考确认,然后才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到了舍弃这个过程,也不留有让学生参考作者思路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深入思考舍弃和保留的原因,特别是对所保留的最后一样的理由阐述。这个设计的优点在于较好地体现了“活动体验”的意图,具有象文本中的“老师”一样的模拟性,课堂气氛也显得严肃而庄重。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点”论“点”,没有把文本摆在“专题”和“板块”的背景下处理。

最多的是,按照教材方案B之提示:“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选择。”这种思路最容易出现编者担心的问题,因为学生在选择和认定的过程中极易受到教材和作者观点的影响,自己并没有进行深刻的思索,既缺乏与作者和文本的深入对话,也难以与自己进行心灵的深入对话。最终结果仅只是按“方案”进行了一场演习,难以达到体悟青春、设计未来的目的。

相比较而言,前两种思路还是比较富有创意的。课后在研讨反思中,有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毕淑敏在这篇文章中,是从三个方面对自己的生命呈现方式进行了一次灵魂拷问——职业医生、身为女性以及作为作家的生命存在意义与呈现方式。

医生职业——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作者只需片刻的思索,就本能地选择了“空气、水、太阳”,的确是“飘着药品的味道”,但这决非仅仅是出自“严谨的科学意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作者作为职业医生的生命情结。毕淑敏曾经在被视为“生命禁区”的昆仑山上用最原始的徒步穿越方式进行野营拉练,捡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文本中当“老师”要求舍弃时有这样的表述:“我曾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冰山上攀缘绝壁,被缺氧的滋味吓破了胆。”这在她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中篇小说《昆仑殇》中有非常精彩的描绘。20年后,拿起笔开始写作的她,怎能忘记得了“空气、水、太阳”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作者对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的思考,首先是从职业医生的角度,与其说是“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意识”,毋宁理解为作者20多年医生生涯中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思考和认定。

身为女性——毕淑敏选择了鲜花,这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鲜花。它包含了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短暂的艰难”;许许多多的鲜花中作者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我愿有一束美丽的玫瑰,陪伴我到天涯”,爱情、美好,艰难、曲折……生活中的一切真真切切的东西,才是生命的全部。

作家的生命存在意义与呈现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的生命呈现方式所进行的一次痛苦的灵魂拷问,也不妨看作是作者的一份告白,尤其是在身为京城内科主治医师的作者在医生与作家之间的慎重抉择过程。——作家的生命存在意义与方式的拷问是毕淑敏选择“笔”和最终保留之的根本用意,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己的人生未来的又一次设计或重新确认。

出于这样的认识,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上述三方面解读文本,要求学生在认定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时,先明确自己的几重身份——作为学生、身为子女、未来的公民,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使思考和选择的范围更加具体,玩笑和浅薄被严肃和理智所取代,那么许多学生在进一步确认时,面对“足球”、“音乐”“金钱”、“亲情”、“朋友”、“父母”等等,才会陷入沉思,才能虔诚面对、理性思考,课堂气氛也才会表现出沉重。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引导学生从上述三个角度解读文本,走进心灵深处与作者对话,进而明确自己的三重身份——作为学生、身为子女、未来的公民——规划青春,设计自己的未来,才有望更好地体现本专题的主旨与编者意图,收到良好的效果。

遗憾归遗憾,教学艺术又永远具有探索性。面对这套全新的教材,我们不能用旧调唱新词,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不能老是停留在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向前推进的程式上,不能仅仅把文本当作一个“点”来处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是就一篇文章而教一篇文章,而是要把文本放在“专题”或“板块”的平面或空间来审视和把握,充分体现专题设计的意图——由“吟诵”到“体悟”到“设计未来”。不能把《我的五样》这样的文章放在作者设计自己未来的层面解读,整个活动过程中体验就停留在与作者比照似的选择自己认为重要或喜欢的五样东西上;而且这种选择也并没有考虑作者的身份角度和读者的身份角度,所以只能是表层式的解读。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关键在于体验。活动是平台,体验是目的。这种以体验性为突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首先强调的是经历和参与——提供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来亲自感悟。这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其次,这种学习方式重视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种富有个性的过程。活动是形式,体验是内容。惟有体验才能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而且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也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惟其如此,方能“体悟人生”,也才有望对自己的青春与未来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设计。

所以,与旧教材、与传统的教学思路和习惯相比,我们面对这套全新的教材,似乎首先应改变一下备课习惯和方式。比如不能一篇一篇地备,这样极容易陷入“文本研习”式的老套;而是需要整专题、整板块地、居高临下地俯视式的、全景式的把握,把板块内的每一篇文章都放在专题的大背景中处理,而不是“第一课”、“第二课”式的推进。惟其如此,方有可能减少教学中的遗憾。那么,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超周备课”显然是跟不上要求的,新教材的一个专题并不是一个单元只有四篇课文,同一个专题和板块里的文章也不再是体裁相近甚或互不相干的几篇文章,而是具有相关性或曰梯度性的,内容上是“专题”,教学设计上应体现出“板块”性。新教材信息量大,教学节奏快,备课也需要加快节奏,把文本按板块置于专题的思路中,整专题、整板块地设计教学。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完美与残缺
初三真苦
八月桂花香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冬之随笔
感动
元旦的竹
十一月的萧邦
雨,周庄
成长的过程
站得远点看自己
趣谈“当家”
“黄金搭档”
爬山的发现
书包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阴沉”主题的变奏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