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08
《小马过河》幕后故事
寓言《小马过河》从1957年开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历经50年,成为更新率很高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数极少的旷世经典。很多人并不知道,《小马过河》的作者正是我市乡村教师彭文席,而这篇名篇险些被当作是外国人写的。
险成历史悬案
1979年,国家八部委联合举办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此前第一次是在1954年举行。作品《小马过河》荣膺一等奖,全国仅12名。然而,组委会却找不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人看过《小马过河》的英文版,怀疑这只是篇译文而已。
幸运的是,当时的工作人员极其负责,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处求证无果后,又根据线索到《新少年报》,翻阅了20多年前的文章索引,最终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温州瑞安的彭文席。
彭文席高中毕业后在瑞安莘塍小学教书,1955年,他29岁,创作了《小马过河》,并发表在《新少年报》上。“这是我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当时也就是灵感突发,没有任何启迪和借鉴,完全是原创。”如今已年过8旬的彭老回忆往事,恍若隔世。在文章发表之后,他就因为家庭关系复杂而被打成“反革命”,回家种田,接受改造。
四本书当学费
彭文席陷入困顿,而他的《小马过河》却一炮走红,被改编成了画册。出版社寄来的四本书,让他意外渡过了一个难关。当时,回家种田的彭文席无法为儿子交学费,幸亏校方领导看到这四本《小马过河》画册,也迷上了这个寓言,主动要求用画册来抵学费,彭的儿子这才得以完成学业。
1957年,《小马过河》入选北京市所编的小学语文教材,随后一直入选全国教材。一位有20年教龄的小学教师说,《小马过河》如今编排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里,像它一样能够50年一直入选教材的文章非常非常少。
但是,小学教材所选文章无作者署名,《小马过河》虽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并被广泛引用,但作者彭文席却被渐渐遗忘。在这期间,彭文席仍在田间劳作,与世隔绝,日子过得非常清苦。直到1980年,他意外收到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的获奖通知,这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竟然有了这么大的影响力。
小《马》迷“追”彭老
平反后,彭文席重新到当地一所中学任教,并在20年前退休。如今的他,和老伴生活在瑞安市飞云镇十八江村的老房子里。
1980年的那次颁奖,重新确认了彭文席《小马过河》作者的身份。从那以后,他坐在家中便不断收到《小马过河》的稿费单,平均一年有十几张,有一些还是日本等国寄来的。《小马过河》被翻译成14种语言,在国际上影响也不小。国外的稿费一般是50美元,国内的大概两三百元,这些从天而降的财富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滋润。几个月前,彭老收到一封来自香港的信函,香港方面希望能和彭老签订授权协议,将《小马过河》编入当地中文教材。
因为《小马过河》,彭老成为不大不小的“明星”。据悉,在瑞安飞云一带,几乎所有小学在教授《小马过河》时,都会特别指出:这是“我们十八江村的彭文席爷爷写的”。当地的教师和学生都以彭老为荣。丽水松阳师范的一名女大学生十年前读过《小马过河》,长大后终于知道作者是彭文席,她查到彭文席的地址,特地寄来贺卡,表示希望看到“小马再过一次河”。
今年我市两会上,有委员提议打造温州国际寓言城,让寓言创作成为温州创意经济的一部分。彭老说,寓言大有可为,但形式应多样化,如可改编成动画片,或改编成网络视频FLASH等,我市可以试着依托寓言创作走出一条创意经济的路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同桌
- 城主的儿子
- 让大自然走进心灵
- 繁星几时有
- 假如我是鸟
- 暑期游记
- 混乱的战争
- 中秋
- 美丽的校园,我的家
- 爱
- 我战胜了苦瓜
- 古文体作文
- 变幻的四季,美丽的春
- 快乐学习
- 祖国——母亲
- 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
- 论《坛经》中“自心是佛”的思想
- 龙场悟道后阳明禅诗之新变
- 试论中共在陕甘地区领导兵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方向问题
- 萨迦派的文殊信仰
- 怎样通过教学对聋生心理进行建构
- 试论做好新时期中等卫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 论唐代宰相对佛教的认知
- 蒲松龄对卡夫卡的影响及对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贡献
- 唐代裴氏中眷宗教信仰探析
- 五台山“清凉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禅学价值
- 能海上师五台山传戒改革及其意义
- 《谛义证得经》的主要思想
- 晚年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一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一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二
- 《识字4》教学设计(一下)
- 《识字4》教学片断与评析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二
-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六下)
- 《灯光》教学设计三
- 《识字4》(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 《陈涉世家》试题及答案
- 中考文言文习题汇编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二
-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六下)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