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5
《行道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同学们,城市道路旁种着一行行的树我们把他们叫做“行道树”,每天我们都从行道树身旁走过却很少注意它们,关心它们。在我们心里它们仅仅是一棵树而已。但在作家张晓风笔下,他们却是有思想、有性格、有情感的人的化身。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行道树究竟有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识记字词
三、作者介绍:
张晓风,1941年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著作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霜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四、整体感知
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五、研讨赏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6、行道树和奉献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托物言志,借助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六、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暑期游记
- 让大自然走进心灵
- 我的同桌
- 我战胜了苦瓜
- 城主的儿子
- 混乱的战争
- 快乐学习
- 古文体作文
- 变幻的四季,美丽的春
- 中秋
- 美丽的校园,我的家
- 繁星几时有
- 假如我是鸟
- 爱
- 祖国——母亲
- 晚年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 论唐代宰相对佛教的认知
- 试论中共在陕甘地区领导兵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
-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方向问题
- 能海上师五台山传戒改革及其意义
- 怎样通过教学对聋生心理进行建构
- 萨迦派的文殊信仰
- 试论做好新时期中等卫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 论《坛经》中“自心是佛”的思想
- 龙场悟道后阳明禅诗之新变
- 唐代裴氏中眷宗教信仰探析
- 蒲松龄对卡夫卡的影响及对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贡献
- 《谛义证得经》的主要思想
- 五台山“清凉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禅学价值
-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六下)
- 《识字4》教学设计(一下)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一
- 《识字4》(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六下)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二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二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三
- 《识字4》教学片断与评析
- 中考文言文习题汇编
- 《陈涉世家》试题及答案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二
- 《灯光》教学设计三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