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5
《风筝》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 “放风筝 ”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 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 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十二、小结
师总结,生欣赏歌曲《三月三》
附:板书设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弟弟
- 难忘的生日
- 雨中情怀
- 菊,开启梦的信念
- 父亲的掌声
- 一道长留心底的风景线
- 寻找快乐
- 叶
- 菊,开启梦的信念
- 孟母无须三迁
- 学会爱自己
- 湖与桑树
- 十五岁的少年爱喝白开水
- 风赋
- 叶之歌
- 浅析方方笔下的女性命运
-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 从动物视角看严歌苓笔下的人性思考
- 浅谈20世纪80年代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
- “自由女性的情感束缚”
-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 《伤逝》与《十八春》中女性婚恋观对比分析
- 生存的艰辛,同化的艰难
- 解读小说《故乡》人物形象的艺术美
- 论《神圣家族》中细木夫人与绢子的象征意义
- 论冰心《关于男人》以人为本的存在哲学
- 《赫索格》的多重空间解读
- 阎连科小说色彩词的偏离及其修辞效果
- 浅析壶井荣的《温暖的右手》
- 阎连科小说的语言风格
- 以“谜”贯穿《月球之谜》的教学
-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 《果园机器人》教学建议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建议
-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 《月球之谜》教学建议
-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