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7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
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二、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2、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八、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雨中情怀
- 叶之歌
- 父亲的掌声
- 湖与桑树
- 菊,开启梦的信念
- 我的弟弟
- 风赋
- 一道长留心底的风景线
- 难忘的生日
- 十五岁的少年爱喝白开水
- 寻找快乐
- 孟母无须三迁
- 菊,开启梦的信念
- 叶
- 学会爱自己
- 浅谈20世纪80年代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
- “自由女性的情感束缚”
- 论冰心《关于男人》以人为本的存在哲学
- 论《神圣家族》中细木夫人与绢子的象征意义
- 阎连科小说色彩词的偏离及其修辞效果
-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 《伤逝》与《十八春》中女性婚恋观对比分析
- 浅析壶井荣的《温暖的右手》
- 阎连科小说的语言风格
-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 《赫索格》的多重空间解读
- 生存的艰辛,同化的艰难
- 从动物视角看严歌苓笔下的人性思考
- 浅析方方笔下的女性命运
- 解读小说《故乡》人物形象的艺术美
-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 《月球之谜》教学建议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 《果园机器人》教学建议
-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建议
-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以“谜”贯穿《月球之谜》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