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3
《赤壁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法和学法。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段 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 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 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 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 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五)问题探究: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七)、总结。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八)、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九)板 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美丽的校园
- 校园的四季
- 月下的伤
- 游双湖公园
- 我的故乡
- 马兰村一日游
- 美丽的大海
- 大自然的美
- 美丽的金丝峡
- 美丽的雪景
- 青屏山美景
- 班主任刘老师
- 钦州三娘湾
- 赞冬雪
- 绿色的月
- 初芽(外一首)
- 身体的困兽
- 家族争生: 一份遗嘱一场梦
- 渴望“扶正”(点评)
- 国是之变 民必从之
- 秋风桐槐说就项羽
- 南下记者的酸甜苦辣咸
- 蔡志忠:左手漫画右手物理
- “为什么再苦再累都要奔北上广?”问题讨论启事
- 北漂,另一种寻找
- 苏东坡的东莞
- 十年一觉北漂梦
- 为医疗设备“治病”的中国好医工
- 春秋记(组诗)
- 浪子的告白(外一首)
- 《我给_____聊一聊》教案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作文教学指导)
- 人教版下册第1课《柳树醒了》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 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 秋天的雨设计意图(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 看电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 《快乐旅行》标准化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作文指导)
-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
- 祖父的园子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 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 《爷爷和小树》教案和教学札记(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
- 操场上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课堂评析
- 18《盘古开天地》(人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