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9
《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永生的眼睛》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以略读课文的形式出现的,本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的确,器官捐献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很自然、普通的事情。而在我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即使人们对于器官捐献的认识已转变,但情形依然不容乐观。
或许这道路会如文章讲述的琳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的转变过程:开始对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的离去给琳达带来巨大的痛苦及我对父亲捐献母亲眼角膜的不理解甚至强烈反对。琳达那时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她爱自己的母亲同时对捐献器官的意义还不理解,后来是父亲教育了她,使她理解了捐献器官的意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琳达,”父亲坐在我身旁,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其实仔细体会不难发现:“父亲平静地说”并不是说父亲不伤心,一个那么有爱心的人当自己的妻子不幸去世,他怎能不伤心呢?此时,为了安慰我,使我平静下来所以强忍悲痛,他的内心应该也是痛苦的。他将妻子的眼角膜捐赠出去,也是对妻子的一种纪念,妻子已经走了,这是无可挽回的,但妻子的眼角膜却可以永生同时给盲人带来光明。
在父亲所说的话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联系生活来说,一个人可以给予他人的东西是很多的,如金钱、财物、安慰、关心、帮助、爱……这些东西人人都可能拥有,是可以创造的,失去了还可以找回来,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却是唯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创造的,所以是最珍贵的。一句最朴实的话“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却解答了人们的疑惑,人本来都有一死,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但怎样才能死得有意义。父亲和母亲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出回答:用死后的身体帮助他人恢复健康。之所以他们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们具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我想,到此时此刻,琳达对父亲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已经能够理解了。
“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愉快地”看出父亲将捐献器官看作是一件可以带来快乐的事。再次反映出父亲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品质。“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通过上篇课文的学习和感受后,学生已经充分体会到:盲童的生活是痛苦的,他们的眼前永远是一片黑暗,他们是多么希望看见光明。这些父亲想到了,因为他爱自己的孙女温迪,并把这种爱延伸到其他孩子身上,这正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父亲想到:一个盲童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他可以重见光明,他的世界不再是无边的黑暗,她将获得新生,她将是多么高兴;对于这位盲童的亲人来说这也是巨大的欢喜。父亲将解除他人的痛苦为他人带来快乐看作是美妙的、快乐的。可见父亲一心想的是帮助别人,是多么愿意帮助他人。在父亲的这种言传身教的感召下,琳达的思想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文中还展现出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一点在温迪身上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妈妈,我真为你、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是温迪的话。说明温迪在外公的影响下已懂得捐献器官的意义,懂得人活着要为他人着想。在她眼中,妈妈、外公是多么高大。“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重见光明。”说明在外公的影响下,温迪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也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乐于助人的人。读到这里,不仅是置身事中的琳达,就连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这发自温迪内心最真实自然的话而震撼,很多人关于器官捐赠的看法甚至是做法都会得到改变。
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应该得到提升,在明白热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关心别人的生命,让别人活得更好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件有趣的事
- 我的懒虫爸爸
- 我的帅爸爸
- 我的妹妹
- 我的周老师
- 我的妹妹
- 精灵的小表妹
- 未来的我
- 新来的老师
- 没有蛋糕的生日
- 胆小的我作文
- 我被同学欺负了
- 回忆童年钓龙虾
- 爱哭鼻子的弟弟
- 深山中的看林人
-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
- 必先正名 2015年4期
- 爱因斯坦奇迹年
- 思想碎片拾零
- 父亲的样子
- 人不是一瞬间变老的
- 蔷薇叶子 2015年2期
- 在地图上飞行
- “饿”一点你才知道你是谁
- 心灵的拷问
- 麦田里的少年
- 曾老语惊天上人――读《平生六记》
- 苦难被战胜了才是财富
- 讽刺微小说四则
- 需要教的孩子没出息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