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古建筑中的石狮》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古建筑中的石狮
顾江龙
①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狮子也成为人们信仰中的一种图腾,被视为辟邪驱恶的吉祥物,并与龙凤攀附在一起,成为威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与胜利的化身。因此,人们在修建宫殿、陵墓、桥梁、府第及房屋建筑时,总喜欢安放上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②在古代,设置石狮子有一定规矩。石狮既作为艺术装饰作用的守卫之神,又能显示主人身份的高贵。一般门东边的狮子,脚边踩一只绣球,象征威力,为雄狮,俗称“狮子滚绣球”;门西边的则脚下抚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为母狮,俗称“太狮少狮”,这已成为一般建制。但是,狮子头部的鬈毛疙瘩却不得随意雕刻,鬈毛疙瘩的数目,是象征封建官府等级的标志,其数量越多,则主人官位品级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鬈毛疙瘩,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的石狮鬈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人家的府第就不准安放这种石狮。
③狮子底座花纹的雕刻也有学问,正面雕刻瓶、盘和三支戟,象征着“平升三级”;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象征“富贵长春”;左面刻的是“文房四宝”,象征“文采风流”;背面雕刻“八卦太极图”,象征“镇妖驱邪”。
④石狮子作为艺术形象引入建筑,其雕刻艺术在历史上广泛发展,正如建筑一样,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汉代,石狮雕刻已出现,那时雕狮身上生着双翼,古拙神奇。在曹操筑的铜雀台旧址,曾发现一对附着门柱上的石狮,这种石狮明显可以看出受西亚雕刻的影响——狮子身上生着双翼。后来随着真狮子的传入,石狮子的形象才没有双翼,但朝昂扬威猛形态发展,在古都南京和它的周围,留下许多南朝留下的墓葬石刻,称为“六朝石刻”,其中狮子占了很大比例,这些石狮线条简洁,高大威武,强劲有力,很好体现了护卫者作用。隋唐时期,石狮趋向写实,工艺精巧,使狮子造型艺术出神入化。宋代以后,狮子造型趋向秀丽。清末政治腐败,狮子转向温顺柔媚之态,失去了原有的气势和神威。
⑤关于石狮的民间传说很多。比如狮子爱玩“夜明珠”,因而至今石狮子口中多半含有一颗能活动又掉不了的圆球。今天的石狮子又赋予新时代意义,石狮子又在街头,桥上石柱、楼宇、公园门前广泛出现,成为威武和健美的象征。现代石狮造型生动逼真,千姿百态,刻工娴熟,线条圆润流畅,身躯雄浑威武,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1.阅读第④段,请概括汉代和六朝时期石狮形态的特点。(2分)
汉代
六朝
2. 如果将下面两则材料放入原文中,应分别放在哪一段?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材料一:石狮子在大门两侧的摆放都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当人从大门里出来时,雄狮应该在人的左侧,而雌狮则是在人的右侧;而从门外进入时,则刚好相反。有些建筑物大门里外都有一对石狮子,门的外面(也就是进门方向)是雄狮在右侧,雌狮在左侧;门的里面(也就是出门方向)是雄狮在左侧,雌狮在右侧。也就是说,如果从大门里出来的话,门的内外两侧左边一定是雄狮,右边一定是雌狮。
材料二:石狮在民间被奉为守护神,传说“摸摸石狮头,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狮背,好活一辈辈;摸摸石狮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狮腚,永远不生病,从头摸到尾,财源广进如流水”。石头本来是冰冷没有感情的,可用石头雕刻的狮子却一直传承着深刻的寓意。
答案:
1.(共2分):
①生着双翼,古拙神奇 。
②线条简洁,高大威武,强劲有力。
2. 答案示例(共6分。每点1分):
① 材料一应放在第②段。因为第②段介绍的是石狮摆放的规矩,而材料一具体说明雌雄石狮在大门两侧的摆放“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这一规矩的。
② 材料二应放在第⑤段。因为第⑤段是在说民间传说,而材料二的顺口溜讲的也是民间传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生命的历程》有感
- 渠清如许
- 踮起脚尖
- 她,我心中的一幅画
- 同学
- 父亲的背
- 我选择了善良
- 同是15岁
- 亲爱的宝贝
- 桥
- 假如我在月球上有一亩地
- 放下
- 不听话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 春语无言
- 上帝是公平的
- 拼爹与啃老
- 别做幸灾乐祸的孤家寡人
- 告诉他,你需要什么样的爱
- 微笑挑战专治精神面瘫
- 普通的草根青年,30岁的商业领袖
- 养女“反哺”, 敲诈400万
- 她甩掉了王子
- 旧爱成茧,新爱成蝶
- 致密伦娜情书
- 恋爱的权力
- 用法餐的极致做一杯纯粹的酸奶
- 朱亚文:高粱红了,爱情“淡”了
- 成语里的养生智慧
- 骑士勋章刻满半世纪思念
- 洋农夫二山手工打造有机梦
-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儿童诗两首《我想》《童年水墨画》(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 我的舞台(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 梦想的力量(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 《藏戏》教学反思
- 《藏戏》教学设计
- 《藏戏》教学设计
- 杨氏之子(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 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藏戏》教学案例片断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 猴王出世(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