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27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九月的阳光
- 母亲的微笑
- 醉花阴
- 变化
- 我的乐园
- 我在乎明天
- 命运啊!飞翔!
- 没有不可能
- 太阳
- 劳动最光荣
- 离开土地的小树
- 暑夜
- 我的寒假生活
- 我最敬佩的人--鞋匠
- 我的外公
- 蓝花布印染点画工艺的隐喻美
- 《小妇人》的女性形象分析
- 归来:一个穿越历史现实的意象
- 山水画是寄寓思想的表意艺术
- 《礼物》中的“库拉”述评
- 从“唱词”文学透视秦地民间文化艺术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 陈映真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认同
- 试论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中“捕鼠机”的含义
-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禅学思想
- 文学作品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探索
- 人性的哀歌
-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影视语言风格
- 从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因素看《斗百草辞》
- 心是永远的战场
-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