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3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 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雨之歌)
一、反复朗读感悟
二、感悟文本
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3、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开放题,自由理解)
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9·11
- 失去的力量让我更加珍惜
- 我读书我快乐
- 生命
- 人生路上真爱多
- 冬天过后是春天吗
- 隐形的翅膀
- 美丽的谎言
- 窗外
- 茶杯深处的记忆
- 我的故事
- 感恩
- 母亲的爱
- 感动
- 潇湘的魅力
- 陈与陈氏家族杜诗学研究
- 现实与超越
- 论唐人七言绝句的喻象艺术
- 《马桥词典》中的神秘因子
- 论顾况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与怪奇化特征
- 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
- 《迟桂花》与浪漫主义思潮
- 浅谈周国平散文中的孤独体悟
-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影响
- 《麦琪的礼物》叙事结构浅析
- “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理性的私下运用”辨析
- 《哀江南赋·序》注释商榷
- 伪装与性别:乔治·桑小说《印第安娜》研究
- 观万家红楼 品一家风味
- 天地无穷 虚静以待
- 《大雁归来》教案设计
-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 教学设计4
- 《喂——出来》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 《旅鼠之谜》 教学设计5
- 《喂——出来》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 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5(第二课时)
-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学设计02
-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设计03
- 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学设计2
- 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设计04
-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 教学设计(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