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语文版2011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记承天寺夜游》
内容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一、文学常识
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1),欣然(2)起行。念(3)无与为乐者(4),遂(5)至(6)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7)未寝,相与(8)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9)交横,盖(10)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11)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
三、注释
(1) 户:门。(2) 欣然:高兴的样子。(3) 念:想。
(4)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5) 遂:于是,就。(6) 至:到。
(7) 亦:也。(8) 相与:一同,共同。(9) 藻荇:泛指水草。藻:水草总称。
(10) 盖:表示推测,原来。(11) 但:只。(12) 耳:罢了。
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二人)一同走到庭院中。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字词
1.字音
遂 寝(qǐn) 藻(zǎo)荇(xìng) 竹柏(bǎi)
2.一词多义
寻:①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 ② 未果,寻病终(不久)
3.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但只是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相当于“而已”“罢了”名词,耳朵
闲人清闲的人与事无关的人户多指门窗户、人家
念想到纪念,想念
六、理解性默写
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色入户。
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①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 怀民亦未寝。③相与步于中庭。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
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念无与为乐者。
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词语:积水空明。
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藻荇交横。
七、简答题
1.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记叙作者与好友在寺院中散步,共赏月景(寻伴夜游)。
第二段--描写庭院月色(庭院月色)。
第三段--抒写作者感受(月下感叹)。
2.概括全文中心:
这篇游记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6.如何理解“闲人”:
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② 包含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与对人生的感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雨点儿莹莹做好事
- 上初中了
- 愛,是什麽?
- 看海
- 回忆那个屈辱的岁月
- 《谈生命》读后感
- 父亲的目光
- 作文:境(心灵的探索)
- 让我们保护地球妈妈吧
- 谦虚与骄傲
- 作文:雪
- 中学生为什么觉得周记比作文更难写
- 朋友是太阳
- 穿过有色眼光
- 爸爸=恨
- 李贺诗歌中的浪漫情怀
- 叛逆的时代女性
- 绝世好老爸
- 《离岸》中“人的异化”
- 消失在人海
- 《麦琪的礼物》文本叙述策略
- 熊哥来也 2013年10期
- 神经症人格的抗争
- 那就欣赏吧
- 语义场理论试析
- 爱的考验 2013年11期
- 《雾都孤儿》中对英国济贫制度的批判
- 万“变”不离其宗
- 库切小说《青春》中的对逃离的书写
- 决定勇敢 2014年4期
-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 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 孔明智退司马懿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