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自主检测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自主检测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06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自主检测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稍x”n风骚( ) 羽扇gu?n巾( ) y?n卧( ) 墓zh?ng( ) 俯k?n(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 )

⑵数风流人物(风流人物: )

⑶卷起千堆雪(千堆雪: )

⑷余亟叹其技之奇妙(亟: )

⑸血流殷地(殷: )

3.原文填写:

⑴《沁园春 雪》一词的主旨句是 。

⑵《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中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 。

⑶见所制蜡悉仿生人, , , ,无不毕肖。

4.(2005年乌鲁木齐试题)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5.(2005年绥宁试题)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下面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多一些和谐与温暖, ;多一些真诚与团结, ……

A.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B.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C.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D.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6.(2005年西宁试题)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在横线上写出表示正确语序的序号)

①这在江南古镇的私家花园中是创意独具的。 ②退思园的建筑格局可以归结为西宅东园。 ③如此巧妙的布局, ④西边的厅堂楼馆皆坐北朝南,从而造成横逸的形势。 ⑤一是可使家居生活充分享受阳光, ⑥东园的亭桥廊榭皆错落有致地环池而列,诸般景物贴水成园、园水成趣。 ⑦二是置身园中随处都可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全景。

正确的语序是 。

第二部分:

(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

8.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

9.“风骚”的含义是什么?

10.你怎样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诗?

11.“今朝”的“风流人物”应有怎样的气概?

12.作者列举的五位封建帝王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斯文尼的证词(2005年兰州试题)

退役美国空军将领斯文尼于2004年7月15日在美国东部去世,终年84岁。

1945年8月9日,斯文尼驾驶B-29轰炸机向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共造成大约7万人死亡。斯文尼曾于1995年5月11日在美国国会发表证词,揭露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本质及其暴行。

①在战败50年后,日本领导人轻率地声称他们是受害者,广岛、长崎与南京大屠杀在实质上是一回事!整整几代日本人不知道他们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干了些什么。这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日本需要道歉。

②经常有人问我,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是不是出于报复,是不是蓄意毁灭一个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

在此让我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长期以来的偏见,那就是我们故意选择人口密集的城市轰炸。

我们要轰炸的每一个目标城市都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广岛是日军南方司令部所在地,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长崎是工业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兵工厂。

在这两个城市,日本都把兵工厂和部队配置于市区中心。像在任何一场战争中一样,我们的目标——理所当然的目标——是胜利。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目标。

③我不想否认双方死了许多人,不仅两国,而且是世界。我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我不希望我国或敌国的人民受难。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是他们以日本人民为代价,追求自身的辉煌。他们发动了战争,并拒绝停止战争。难道他们不应为所有的苦难、为日本的灾难负最终的责任吗?

④如果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日本怎能安心地与自己相处,与亚洲邻国、与美国相处?

⑤我和我的部属在执行原子弹轰炸任务时坚信,我们将结束战争。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⑥今天,我站在这里作证,并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而是相反。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后一次。

13.在②段中作者说要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偏见,这个事实、偏见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偏见:

事实:

14.第③段中,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这样一个问题指什么?

15.第④段首句如果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真相是什么?

16.后几段中,作者多次说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没有感到高兴、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等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功勋

[苏联]鲍里斯·波列伏依

这事发生在1945年4月末,当时战斗在柏林中心进行。接受了报道该战况的任务之后,我决定到火车站去。我好不容易走到市中心的铁路上,这里正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在我军和德军阵地之间,横着一条宽阔的大街。在一幢被毁坏了的楼房附近,躺着一位已经死去的德国妇女,她身边有个小女孩,还活着,大约三四岁。

当战斗的喧嚣沉寂下来的片刻,就会听见小孩大声的啼哭声。这绝望无助的哭声,震撼着这块土地。

突然,我看见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向小孩爬去。法西斯匪徒开起枪来,可是战士仍朝着女孩的方向爬,爬到了她身边,他将她抱了起来。射击停止了,呈现出一片可怕的寂静,在这寂静中,大家听见一个男人的声音在哄小孩。

战士往回爬了,打死他并不难,可是对方没有开枪。只是当他已经到了自己人跟前时,才传来一声枪声——一个狙击手开枪了。战士竭尽全力将女孩交到同志的手上。大家听见他说:“把女孩接过去,我好像受伤了。”

第二天我决定找到这位战士,更详尽地了解一下他的情况。我被告知,他住进医院了,伤势十分严重。我驱车赶到医院,见到了这位战士。我获准探视5分钟。

5分钟能做什么?由于虚弱,战士几乎不能说话。了解到的情况不多:卢基扬诺维奇·特里丰·安德烈耶维奇,明斯克居民,战前在一家无线电厂当工人。战争初期参加了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作过战,在那里他受了伤,获得了他的第一枚红星勋章。不久,又获得了红旗勋章。

当被问到家庭情况时,他低声回答说:我没有家。以前也没有?有过。有妻子和两个女儿。她们都死在明斯克。我也没有父母亲。法西斯匪徒烧毁了他们居住的村子,所有的居民都被——枪杀了。 卢基扬诺维奇疲倦地闭上了眼睛。几小时后,他因伤势过重而死去。那个时期,在柏林的大街上,还发生了一件与上述情况相同的事。战士尼古拉·莫索诺夫在猛攻德国国会大厦时,也救出了一个德国小孩。

两位苏联红军战士在柏林建立了同样的功勋。为纪念他们,苏联雕塑家叶甫根尼·维克托罗维奇·武切季奇制作了精荚的纪念碑,矗立在柏林,碑前总是鲜花不断。

17.这场战争发生在第 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柏林是 国的首都。世界分七大洲,该国地属 洲。

18.文中写道:“打死他并不难,可是对方没有开枪。”“对方”为什么没有开枪?请猜测一下“对方”的心理。

19.为什么后来又开枪呢?

20.有人说,文章第二段纯属多余;第一、第三段可以自然衔接,你以为如何?

21.一个红军战士在战场上却要救助一个敌国的小孩,并因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你以为值得吗?照你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22.文章最后为什么又叙说了另一个救助德国小孩的故事?叙说这个故事时为什么只用了一句话?

23.读这篇文章时,最使你感动的是哪句话?说说你受感动的原因。

第三部分:写作

任选一题作文。要求字数在600字左右。(2005年常德试题)

(1)我很重要

(2)“温故而知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陈代谢”“辞旧迎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等熟语都谈到了“新”与“旧”矛盾统一的关系。请以“新与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略 2.⑴倾倒⑵文中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即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⑶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⑷再三⑸染红

3.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⑶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

4.C 5.B

6.②④⑥③⑤⑦①或②④⑥①③⑤⑦

7.惜

8.借古赞今,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批判,赞美今天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必将创造出空前的丰功伟绩。(意近即可)

9.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10.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尚、新的英雄。而今天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使命,超越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11.应该具备远大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才干。

12.共同点在于缺乏文采。

13.偏见:蓄意毁灭一个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事实: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是出于报复。

14.战争很残酷,使双方死了很多人。

15.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侵略了中国等几个亚洲国家,轰炸了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致使被侵略国家死亡惨重。 16.作者虽然轰炸了长崎,从而结束了战争,但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够和平相处,而这也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而努力。

17.第二次、纳粹德国、欧洲

18.德国鬼子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震撼了。他毕竟是个人。他在犹豫:开不开枪?

19.敌视心理占据了上风,法西斯的教育,人性的丧失,使他最终扣动了扳机。

20.第二段是环境和气氛描写,这里的环境气氛描写起到了渲染的作用,凸现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是对法西斯战争的无言的控诉。

21.这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它显示出红军战士善良的天性,也从侧面昭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拯救孩子的使命,促使红军战士做出这样的举动。

22.用以说明这样的举动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一时的冲动。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拯救人类。只用一句话就够了,显示出文章剪裁的详略精当。

23.例:“在这寂静中,大家听见一个男人的声音在哄小孩。”读到这儿,真被红军战士的举动所感动: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男子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匆匆》有感
读《愧对感恩》有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有感
读《一百分的谎言》后感
读《灯光》有感
读《生命不打草稿》有感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荷塘月色》有感
2012观后感
读《哈利波特》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真爱的体现
惬意在哪里
《海伦凯勒》读后感
被刻下的名字
不知为什么
花朵在燃烧
当我写下CDZ
爱,随着一群夜鸟飞起(外一首)
心灵的忏悔
读你以前的信
丁香花哟,你给我一个梦
咦,看那朵雪花
雅安,我们和你在一起
丁香花开 2014年7期
森林之夜 2014年7期
夜色中的列车
于天地之外
爱的零距离
她是我的朋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妈妈的帐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好汉查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掌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给予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