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9
丰碑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3、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军需处长被冻死的外部形象,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为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1、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背景音乐,同时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
2、齐读课题。
3、什么是丰碑呢?要想理解好这个问题,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认真体会。
二、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小节。
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勾画出重点的词语,把这些词语多读几遍,认真地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勾画的词语,谈自己的体会。
3、(多媒体出示红军在风雪中艰难行进的录像片段)教师旁白: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支队伍正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步一步艰难的前进。在前进的途中,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多媒体出示第2小节第三句,教师引读。)
4、用了几个可能?想象一下,还有其他可能吗?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自读课文,初步体会。
1、那么,这支队伍在前进的途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指名读3—6小节)
2、将军跑到前面,在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学生自由轻声朗读第7小节。
要求: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学生交流读书后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然后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边读边想,仿佛看到了老战士的姿势、神态、动作。(多媒体出示老战士被冻僵的画面)看到这个情景,你想说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带着刚才的理解,再一次朗读这个小节。
四、小组合作,深入体会。
(一)、体会将军的神态和情感变化。
1、当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它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课文,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并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2、分小组学习、讨论。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情感。
4、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剧烈变化?请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12小节,体会情感变化。(学生读完后,指名读)
5、(多媒体出示将军站在雪地中的场景)风那么狂,雪那么大,将军却久久的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如果你是将军,你会说什么?
6、多媒体出示第12小节,教师引读。
(二)、反刍第七小节,深入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1、多媒体再次展示军需处长被冻僵的画面,教师深情地范读7小节。
2、读完后,教师用低沉的语气问到: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3、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教师适时引导,深化主题。
7、出示13小节画面,教师引读。
8、现在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丰碑了吗?(学生谈自己对丰碑的理解)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总结全文。
1、是啊,这不是一般的丰碑,它是一座闪烁着英雄光芒的精神的丰碑,这样的丰碑随处可见。(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丰碑”精神,然后教师出示课外影视资料,让学生再一次深入体会。)
2、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千万万的军需处长,有了这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多媒体出示14小节最后一句,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所以将军坚信(齐读: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呢?),所以我们坚信(齐读: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好孩子小红
- 小鸡的日记
- 家乡巨变
- 深沉的父爱
- 美丽的广场
- 爸爸的心愿
- 家乡的变化
- 我喜欢的声音
- 一件难忘的事
- 我的路
- 妈妈的爱
- 北京趣事
- 多功能黑板
- 孙小圣到此一游
- 未来的房子
- 凤飞飞兮久不还
- 草原在我们的歌声里
- 指向(组诗)
- 在伊克昭偏远的山上(组诗)
- 凸凹之间:白云鄂博笔记
- 退役运动员“摇钱树”排行榜
- 你在远方还好吗
- 五月书(组诗)
- 私语(组诗)
- 一地酸涩的风花雪月
- 又是一年清明节
- 心中的麻黄山
- 反对安保法案日本高中生走上街头
- 爱之言(组诗)
- 现在(组诗)
- 《莫高窟》教学设计二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及点评
- 《莫高窟》教学设计三
-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4
- 《黄果树瀑布》说课稿
-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实录
- 《黄山奇松》教学实录
-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设计二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三
- 《黄果树瀑布》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课
-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设计一(附反思)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 在生与死之间感悟生命的价值——《艾滋病小斗士》教学案例
-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一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