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2011年中考快乐语文新专辑:老课新读

2011年中考快乐语文新专辑:老课新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7

2011年中考快乐语文新专辑:老课新读

老课质疑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该不该赶出课本

【话题点击】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收入我国中学课本。其中“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

景描写传神,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2010年5月29日、31日,央视百家讲坛“《水浒传》的成书过程”的主讲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连发两篇博文,讨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中学课本该不该拿掉,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侯教授认为在中学课本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三篇文章血腥内容较多,不宜编入中学课本,供辨别能力不完整的中学生学习。

版 主: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侯教授此言一出,立即引发无数争议。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课堂BBS积极留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亮亮:我支持删除,现在是法治社会,任何人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随便剥夺他人的生命。

在水一方:我力挺楼上。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节中,鲁提辖所扮演的就是一个“杀人犯”的角色。不要说镇关西罪不至死,即便是罪大恶极,也没有谁可以擅自剥夺他的生命。鲁提辖的行为,不但为现代法律所不容,就是在那个年代也是非法的,否则他也不会出家逃避。那么,小说家对于鲁提辖杀人的美化,无异于肯定了鲁提辖行凶杀人的做法。试问,对于我们这些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的初中生而言,这意味着什么?所以我认为“删除暴力鲁提辖”并非小题大做。

小雨点:是呀,现代社会提倡文明、理性地解决问题,一切要依法办事。法治精神和文明理念,必须要从教育入手,从学生抓起。而教 育部门在选择名著或者其他文艺作品编入课本之时,要有所甄别,尽量摒弃一些腐朽的、暴力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元素”。这才是一种对我们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侃侃而谈:侯教授说,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有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修养,表现为自尊、自重,具有正义感及进取心,富于同情心、宽容心,尊重他人,珍惜乃至敬畏生命,恪守法制。这话多好呀!我认为,侯教授其实是在用现代眼光看这个文本,我觉得他的观点当中确实揭露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糟粕,比如说暴力、血腥,缺少宽容,等等。所以我觉得侯教授的观点我们应该关注,因为它确实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一些根本性的弊病。建议编写人员今后在教材的注解当中有所提示。

木言木语:我不同意这种说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作为《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其魅力就在于拳打镇关西的场面描写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让人读出了惩恶扬善的痛快淋漓。更妙的是,作者采取了通感、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加上传神精练的语言,让读者淡化了阅读联想上的血腥暴力感。

如果说该文宣扬“以暴治暴”,与现代社会倡导的“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等观念背道而驰,显然是迂腐甚至可笑的。因为按照这种逻辑,所有的古典文学作品都应束之高阁,因为古典文学中与现代观念相冲突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毛毛虫:我支持楼上。鲁提辖不是小混混,镇关西也不是无辜的路人甲。他们其实只是善和恶的一个形象化的描述而已。我们这些中学生,其实已经具备了区分善恶的能力。三拳打死镇关西或许有些血腥,但这并无损于鲁智深的正面形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已经在教材里存在了这么多年,请问有几个同学是因为读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而走上了杀人越货的犯罪道 路?

一剪梅:是呀,如果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为充满暴力和血腥色彩,应该从课本中剔除,那《武松打虎》呢?三碗不过冈,武松却连喝十八碗,岂不让孩子们学会酗酒?那花斑猛虎可是国家 重点保护动物,武松三下两下就给打死了,岂不成了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违法者 ?所以我理解教授保护青少年,希望他们免遭来自暴力、色情等外界干扰的好意,但我却并不赞同这种动不动就删除某篇文章的做法。

初生牛犊:一千个读者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迄今为止,或许还没有哪篇文章能达到完美无瑕、十全十美的境界,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如果硬要戴着“有色眼镜”看鲁提辖,那《水浒传》里就到处充斥着打杀场景;《红楼梦》里莺歌燕舞、卿卿我我的场景,就会诱使中学生早恋;《三国演义》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则与学生的纯真背道而驰;而《西游记》里形形色色的神仙鬼怪,则不利于“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塑造……真是岂有此理!

琼英:我也举个例子,譬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且看魏巍对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的描写:烈士们的遗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 的半块耳朵。这不也是“暴力”“残忍”得不能学习吗?

足球小子:现在很多人好像患上了“教材洁癖症”——老是怀疑教材中有“不干净”的东西把学生教坏了。不是吗?担心《出师表》让学生学会“愚忠”,担心《牛郎 织女》会教唆学生早恋,担心鲁迅的作品火药味太浓,担心世界大战会影响和平观念的传播和教导……

大山:唉,鲁迅先生的文章太艰涩,所以要从教材中删除;金庸先生的文章太通俗,所以不能进教材。这其实是一种教材洁癖。过去的文章,今人的眼光,肯定是存在某种认识上的差异。但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从教材中剔除,真的就天下一片清净了?要我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打场面的描写尽管形象,但与当前的电视剧、电影、网络游戏相比,实在是太OUT了。

犀利哥:说到渲染暴力,现在的游戏当中比比皆是,常见的有“加血”与“补血”,更甚者人头血淋淋落地,“反恐精英”等游戏更是将这种面对面的血腥场面一一呈现。两相对比,鲁智深那点杀戮的场景,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版主:事实上,同样一篇文章,因人而异会有许多种理解。有人可能会理解成渲染暴力,但更多的理解会倾向于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读者自身认识事物的角度。不管这篇文章引起了你怎样的思索与联想,其价值与意义是首先要肯定的。而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调动了联想、遐想;你曾与人物或作者一起喜,一起忧,一起愤慨;你试着将作品中高妙的手法借鉴到自己的作文中来……你就已形成了难能可贵的个性体验。这是读名著不可或缺的环节——体验。至于在教材中读,还是课外读,这个问题就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吧?

最后,谢谢大家参与讨论。

名家博客

专家名片:侯会,满族,1949年3月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教学、科研工作。 著有专著《水浒源流新证》《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 《元曲诵读》《中国神话故事精选》《水浒、西游探源》等。兼任北京市

文艺学会古代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中心《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编委 。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拳打镇关西》该不该从语文教材中拿掉?

侯会

题目中的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多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古典名著《水浒传》的精彩片段,从上个世纪50年代即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成为几十年不变的保留篇目。

从内心讲,我对此篇十分欣赏。原因很简单,我本人讲授古代文学课,对《水浒》情有独钟,写过十几篇专论文章,也出过专著。在梁山诸人中,我最喜欢鲁智深,他性格豪爽、正义在胸,思想境界远超他人。“拳打镇关西”一段又最能体现其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文字也足够精 彩。我想,如果把这段故事删去,《水浒传》无 疑会大为减色。

然而这样一篇文字,是否适宜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呢?古人云“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并非全无道理。仅就后半句而论,少年人血气方刚,易于冲动,思想尚未定型,是非辨别能力稍逊成人;读多了《水浒》文字,难免要揎拳捋袖、跃跃欲试,其后果不言自明。撇开古人的训诫,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应当有着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修养,表现为自尊、自重,具有正义感及进取精神,富于同情心、宽容心,尊重他人,珍惜乃至敬畏生命,恪守法制……

而《鲁提辖》一篇的核心,无非是描写了一个杀人场面,尽管血淋淋的内容被生动的比喻、花团锦簇的文字所掩饰,但丝毫不能改变一个生命当场陨灭的残酷现实。我不反对在大学课堂上给更为成熟的年轻人讲析这样的经典片段,然而这样的故事是否适合放在中学课本中,则是个问题。人格尚未定型的十几岁的孩子,会由此产生何种联想,这又会如何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是很难确知的。

我们已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伙十几岁的中学生群殴同学或路人,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致残致死的后果也时有发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习惯说一个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以区别于受过旧式教育的人。然而到了今天,哪个孩子不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而少数少年身上令人不寒 而栗的邪恶与冷血,又是从何而来?

当然,社会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太多的血腥暴力的影视节目,做得越来越逼真的网络打斗游戏,种种强烈的感官刺激,对沉溺其中的孩子们的心理性格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尖声惨叫、鲜血四溅、一枪毙命……这些血淋淋的逼真场景,在他们早已见惯不怪、视为平常,他们的一颗颗稚嫩的心,也因此变冷、变硬!

然而回到课堂上,他们所读的课文,依然是打打杀杀。还不止《鲁提辖》这一篇,高中课本还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同样是《水浒传》节选。林冲在那个风雪之夜挺枪挥刀连杀三人,场面更为恐怖。然而此前林冲含怨负屈、饱受逼迫的情节,却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尽选为课文。于是学生面对的,便只有最后的雪白血红,以及林冲被仇恨扭曲的那张脸。

因此,当现实生活中出现青少年虐打乞丐、残杀神经病患者或群殴同学的新闻事件时,我们不能不考虑教育所应当担负的责任。……

在现代教育中,《三国》《水浒》等古典小说名著处于一个 尴尬的地位,究竟应如何对待,还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个人的浅见:就《鲁提辖》《林教头》《武行者》这几篇而言,还是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拿掉为好。(文章略有删节)

名家视线

《范进中举》不能这样讲

侯会

一提科举制,人们马上想到《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这位屡试不中的穷书生一旦 得知自己成了举人老爷,竟高兴得发了疯,在集市上飞跑,拍着手叫:“噫!好了!我中了!”一脚踹在泥水里,鞋也跑掉了一只……

作为小说节选,《范进中举》从解放初期就入选中学课本,亿万国人对科举制的认识,几乎全部来自这篇课文!于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分析说:你们看,科举制把人的灵魂扭曲成什么样子?范进就是科举牺牲品啊!老师如此教,学生如此记,于是一个结论牢牢扎根心中:科举制是一种扼杀人才、制造废物的糟糕制度!

然而,你若肯多动一点脑子,便会想:范进从二十几岁考到五十几岁,前后考了二十多回,仍旧连个秀才都不是;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单是名利双收的美好前景,能引诱 他如此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吗?谁能保证他的努力不会被金钱和权势所篡夺呢?

你又进一步设想:假如范进头一回考试落榜,而东邻财主家的儿 子却榜上有名;第二回再度落榜,而西邻县长的侄儿却名列榜首……如此三四番,范进肯定恍然大悟:科举的游戏规则有“猫腻”,平民子弟玩不起!那么,他还会考第五回、第六回……直至第二十回吗?当然不会。他不如去当个私塾先生,甚至跟着岳父去杀猪卖肉算了。

然而在小说中,范进没有退缩,他连考了二十多次,在科举中押上了全部的青春岁月乃至身家性命!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范进的视线里,没发现科举有什么猫腻。是科举制本身跟范进签订了一纸无形的契约,保证他只要按照要求砥砺自己的学问,科举的大门永远朝他敞开着!

事实也证明,科举在范进身上明白无误地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作为一介平民,范进始终挣扎在饥饿线上,无力用金钱为自己铺路;从政治背景看,范进没有任何有势力的“后门”关系为他撑腰,他唯一“有头有脸”的亲戚,是个市井屠户!在范进的生活圈子里,没有人能提携他、引荐他,为他叩响富贵之门。正是这么个无钱无势的平民文士,几乎完全凭藉个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登上权力之阶!他不但入学、中举,后来还中了进士,当上御史。由此看来,范进又哪里是什么科举的“牺牲品”,分明是科举的“幸运儿”!

科举制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为统治阶层 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说来奇怪,最讲等级也最重出身的封建社会,居然能产生出这样一种美好的制度来,比之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国人的这一发明对人类文明贡献更大!

总而言之,我们的语文教师再讲《范进中举》这一课时,是否能作更全面的把握呢?例如怎样看待范进?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像鲁迅称赞的运动场上跑在最后却不轻言放弃的运动员吗?当范进发疯时,我们能不能给他一点理解和同情呢?奥运会上拼尽全力、终获冠军的运动员,扑倒在地、掩面而泣,不也是当众“出丑”吗?我们却能陪着他哭,陪着他笑,为什么单单要苛求范进呢?

(略有删节)

犀利哥:如果说上篇关于《拳打镇关西》的思考是着眼于古典文学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它和我们青少年心理成长、价值观确立密切相关,那么这一篇则是回望历史,以理性的眼光给科举制度打分,并在这一基点重新审视人性。

我们当然站不到教授的高度来看问题,但这两篇老课新读的文章却告诉我们:第一,文学作品的内涵是丰富多元的,我们可以换个眼光来看它存在的合理性或其意义,以形成自己的个性体验;第二,任何作品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我们要看到其局限性与不足;第三,不满足于教科书或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将质疑探究的精神用于学习上,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再来大胆地挑战一下权威吧!犀利哥我对于侯教授将科举制度美化为比“四大发明”贡献更大的重要发明这一说法持反对意见!这个制度在让极少数人受益的同时,毒害了多少可怜的读书 人啊!我以为侯教授是矫枉过正了,你们说呢?

老课新解

亮出独特观点 撞出思想火花

——“点评经典课文”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让大家认识了许多名家大师,阅读了许多优美诗文,积累了许多美句佳段。回首那些经典老课文,同学们在深受启发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一点自己独特的思考,或者是鲜为人知的探索发现呢?这一节课,我们想请同学们对三年来所学过 的经典老课文进行点评,希望你们能亮出独特观点,撞出美丽的思想火花。

生1:我来说说《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谓感人至深。但我却在感动之余觉得,《出师表》明显在传递着一种“愚忠”思想。你想想看,刘禅那么无能,俗称“扶不起的阿斗”,拥戴这样一位统治者,岂不是上对国家不负责,下对天下黎民百姓不负责?如果诸葛亮能果断地取而代之,那历史也许会改写。

师:观点独特,令人深思。但诸葛亮若取而代之,在那个时代将会是怎样的结局呢?王莽的新朝不就是个前车之鉴吗?而 且作者显然是很尊重诸葛亮这个形象的,可以神化他,但决不会以不忠之名丑化他。同学们以为如何?

生2:我来谈谈《海燕》的作者高尔基。老师在指导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时,告诉大家说,高尔基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他就是一只勇敢的“海燕”。他不仅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且创作了大量作品,如《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等作品。他以伟大的贡献成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但一篇文章却让我读到了另一个高尔基。那篇文章讲,上世纪20年代,高尔基去苏联索洛维茨岛劳改营进行视察,面对囚犯们所过的地狱般的生活,高尔基却违背良心,在苏联和世界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以雄鹰和海燕的名义,宣称犯人们在那里生活得非常之好,改造得也很好”。我觉得,高尔基彼时的谎言玷污了其良知和人性。

师:我也读过这篇文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的复杂,即使是伟大的人,他也会有一些阴暗面,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时有资料表明,高尔基曾写违心的文章并非出自作家本意。有一点可以明确,文学如果一味为政治服务,其生命力也就终结了。

生3:我来议一议朱自清的《背影》。《背影》中描绘的父亲形象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包括我。但有中学生 提出了文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 象不潇洒”,应从课本中删除的看法。知名学者丁启阵在其博客中发表文章《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力挺这种观点。我不赞成丁启阵的观点,他说,《背影》“符合中国人的病态审美理论”,其语言流畅煽情,除此外,乏善可陈。我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自有其高妙处,但文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不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确是事实。删除这一情节大可不必,但完全可以进行“补救”,譬如可在课文后面设计这方面的讨论题,让同学们在辩论中明白该文的时代局限性,从而懂得在现代社 会就该努 力摒弃这种不文明习惯,人人都做谦谦君子。

师:你的关注面真广,建议也很中肯。相比日本、德国等国家,我们的民族真的是很缺乏“规则”意识呢。

但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如果不能超越这些,挖掘出其内在的浓浓父爱——亲情是不管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的——那么,再有新意的别解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生4:我对《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子印象特别深刻,他以一句“可 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戳破了谎言,成为一个最诚实的人。因此,我们理当把掌声送给他。可如果站在今天来看,这种诚实还会有“市场”吗?有些学校偷偷补课,不是让学生对调 查的人说谎吗?有家长捡到了钱包,不是让自己的小孩说不知道吗?凡此种种,怎不让人担忧?

师:你说的这些现象的确都有,但毕竟是少数,不可以偏概全。当今社会,诚实仍是主流价值观。

生5:我说说自己学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老师说,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许多辅导资料上也说,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我却觉得,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不仅不枯燥无味,相反却生动有趣。去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玩耍,放开喉咙乱读课文,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这是多么的吸引人。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真是一声叹息。

…… ……

师:同学们从各自的感受出发,畅谈了自己阅读一些经典课文所产生的感触,这当中有内心独白,有反思,有疑问,有建议,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深受启迪。阅读是一次再创作,人们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说,不动思想不读书,文学作品中的真谛,永远属于那些有思想的阅读者。

今日盘点

犀利哥:本版是对教材中老课文的新读,朋友们在学习时还有哪些重大发现呢?平常的阅读中,我们要让自己的眼光更犀利,心思更敏捷,让阅读变成常读常新的个性体验。

我先抛块砖吧。

最近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看到这样一段话:“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半夜蝉会鸣吗?小时在乡下长大,听惯蝉声的我一下子也怔住了。去搜一下吧。网上有篇文章《朱自清亲证月夜鸣蝉》,记叙了朱自清先生在受到质疑后,请教同事与昆虫学家,但没有得出确论,他便亲自于夜里听蝉,以亲历来求证,得出“月夜鸣蝉”可信的结论。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朱自清先生治学的严谨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若把这种质疑思维、探究品质注入学习与生活中,想必是一桩别样的趣事。

现在,犀利哥邀请你也来做个求证的工作:

1.对于“月夜鸣蝉”这一景象,我们学过的《西江月》中有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除此,你还知道哪些相关诗句呢?

2.本文对“月夜鸣蝉”的质疑、释疑,恰可看出一种做学问的严谨态度。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抱着这样的态度啊。对了,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请你探究一下:“乌啼”月落时分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还有哪些诗文中写到这样的景象了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旅游
最熟悉的陌生人
青春不再留白
走过高三
雨中
没有你在身边的日子
寂寞
不孤独的黑夜
不想知道结局
胡言
远方
关于一场时间的拾遗
聆听花开
活着,才有希望
泪殇
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及其管理
节约型供电企业的电网节能技术探讨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浅析
智能化变电站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浅谈煤场自燃的预防
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探索
石化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研究
转炉煤气自动回收及程序优化方法
探讨空气净化技术的应用
对大地构造相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
关于娱乐场所中多媒体音视频使用的探究
小型泵站电力损耗与有效利用的对策
电厂热工自动化的保护意识
供热节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谈电气与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
初中语文知识大盘点(下)
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合理“误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模块设置与学时学分
语文课改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世纪初期的语文课程改革
洪镇涛:大兴诗教 奠定根基
新的教育理念 新的实验课本——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简介
转变阅读教学的视角
《观潮》说课
生命的抉择与感动
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下)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关于语文教育转型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三)
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
寓情于景 朴素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