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

教师寄语: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学习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 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四、合作探究、探究主题

6、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8、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五、迁移拓展

9、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10、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 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 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 (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六、当堂达标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⑴ 未尝识书具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从先人还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⑵ 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⑶ 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稍稍宾客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父利其然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⑴ 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 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学案答案

3、 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4、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⑴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6、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7、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8、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9、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当堂达标”【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⑴ 曾经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

⑵ 他的

⑶ 他的

⑷ 他的

⑸ 这种

4、⑴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⑴ 同乡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⑶ 同“攀”,牵、拉

⑷ 四处拜访

2、⑴ chèn 相当

⑵ mǐ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幸福
右手为诗
说给苹果听
树的梦
记忆
行走在消失中的足迹
似水流年
秋心
我的偶像
窗外
掬水留香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迷茫
鞋子里的记忆
感谢你赐给我孤独
液压破碎锤常见的故障及排除措施
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双液相系统中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为雄烯二酮的工艺优化
那吉水电站水轮机转轮室汽蚀处理
浅析改性铵油炸药水分测定方法的改进
浅议坡口机器人自寻迹位姿调整的轨迹规划
永磁调速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节能应用研究
回归测试中机器挑选用例方法研究
流量对加油机误差的影响研究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用水节水节能中的应用
快速查找继电保护故障点的有效方法分析
GPS在变形监测中的技术及相关应用
浅析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的应用与发展
PLC系统在焦炉地下室有害气体检测及防治中的应用
浅析铝合金电缆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方法之我见
练习设计也要以儿童为本
李镇西: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作文教学研究面面观
成为知识分子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教师的才华是怎样被埋葬的
教师是园丁吗?
从“阅读本位”到“表现本位”
语文教学研究如何深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本课程
理想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1
新课标下语文考试命题的思考
理想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2
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