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月光曲》精彩片断赏析 教案教学设计

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月光曲》精彩片断赏析 教案教学设计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新课程理念。大家可谓耳熟能详。然而,老师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花哨”占据了主流,课堂上唱、跳、画、演等形式层出不穷。浏览报刊杂志,教学实录新鲜的花样也真不少。然而冷静下来思索,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课堂的“情境性”

“情感性”

“艺术性”到底如何体现?在我校的青年教师赛讲中,笔者颇受启发。

《月光曲》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全文笔调清新自然,意味深长,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他美好、善良的心情;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现以此为例,分析鉴赏如下:

片断一:激情导入,创设情景,提供个性交流的平台

师: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播放《月光曲》)

生:(欣赏)我知道,是贝多芬先生谱写的。

师:(借机引导)说说看,你们谁知道贝多芬先生的有关情况?

生:(纷纷发言)

生A他的父亲是宫廷歌手,经常逼着他学琴。

生B他的作品可多了,以交响乐为主。《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他音乐的顶峰,创说演出时受到观众五次掌声的欢迎,据说起热烈程度是当时社会空前未有的,从而引起了当时皇族的不满,受到警察局的干涉。

师:可见他的音乐的确很受欢迎,引起了听众的共鸣。(随机点拨)

生C他二十七岁时开始耳聋了,家庭的贫困,心爱姑娘的离去,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月光奏鸣曲》也在此时创作诞生。

师:看来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相反它对音乐的爱与日俱增,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真不简单。

师:结合预习,略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文,(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评:由家庭-个人创作-自身障碍-对音乐的执著这一过程展开交流,构思巧妙,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课堂。)

片断二:品读重点段落,进行情感体验;指导朗读,积累文化底蕴。

师:(课件显示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把它画出来。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师: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师: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师: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师: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4)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自己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注意“啊”的变调处理)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就是贝多芬吧?

(阅读的过程是“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在反复的阅读中,感悟真情、亲情、恩情、知遇之情……让所有的情化为激情-------教师的激情,学生的激情,课堂的激情!)

片断三::想象《月光曲》描绘的景色,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1、《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师:请学生仔细读这段话(课件),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2、师:它描绘了哪几个画面?(优美的课件显示以下画面)

风平浪息

风起浪涌

月亮升高

月亮初升

3、

师: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4、欣赏月光曲(配月光升高动画),指导朗读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5、拓展教育:

师:我们听了月光曲,了解了贝多芬,知道了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你肯定有很多感触吧,你想对贝多芬先生说些什么呢?

生:贝多芬先生你真伟大,创作了那么多的音乐作品,给人们带来了精神食粮。

生:你真了不起,耳聋了还能弹琴谱曲,简直是天才呀!

生:你是我心中的偶像,我要像你学习,让更多的人来喜欢音乐,热爱音乐。

学生感悟颇深,发自肺腑的语言令人感动。是啊,孩子心中的阳光是教师用激情去点燃的。激情是装不出来的。正如窦桂梅教师所说的:“激情怎么能不老、怎么能常青?靠的是内在的、真正的对学生的喜欢,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这种爱的激情最后化作的就是对教育的执着,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泛爱!”

探索与思考:

○一

“情感渗透”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我在《月光曲》教学中力求突出一个“情”字。如让学生有感“情”读文;悟作者之感“情”,体会文章之“情”景,课堂事实证明,学生在这方面的把握,比预期的效果还要好。

○二

“音画效果”

音画效果是激活语文课堂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调和的矛盾,我们彼此要学会接受和谅解。而我们老师应更为主动一些,让学生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课。那么,我认为利用现代媒体创设一种情景,会使课堂产生几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边欣赏月光曲,一边观看月光下风起浪涌的大海,使诗文、音乐、画面融为一体,别有一番情趣,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能力。

○三

“艺术感染”

艺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上好一节语文课,我们不应只追求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因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往往会使学生学的枯燥无味。因此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加强各学科间的整合,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如融入音乐鉴赏,品味朗读,资料参展等等)让学生感觉在“赏课”而不是“上课”,在艺术的境界中提高素养。

新的“课标”提出三个维度,提出尊重学生的阅读见解。因此,语文课应该激情荡漾,个性飞扬。语文老师是需要激情的。我在想,课堂上,教师要上出自己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有个性必然有激情!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激情燃烧的课堂”!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家庭模拟考试
校园伴着我成长
禁不住的泪
难忘的校运会
Nice to meet you.
我终于明白了
老师的评语
2008年更美好
美丽
与萍小聚
雨夜赏菊
难忘蝴蝶兰
养蚕的故事
看大海
万众一心——再造北仑辉煌
一个使脑海扬帆的预言
乌兰哈达的诗
做杂家导演,拍纯粹电影
秋·轻芭蕾(组诗)
花间诗(组诗)
浪漫被滴水穿石(外一首)
都市里的乡村(组诗)
灯下独酌(外一首)
假期(剧本)
木棉岛的感伤与希望
一条领带的梦想
持剑者总在高处行走
在小城安静地生活
邱华栋:没有精神深度的文学没有价值
乾陵边的土庄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复习: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识记单元复习:第三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第五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复习: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同步检测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甜甜的泥土》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