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17
古井 教案教学设计
——《古井》教学一例
教学该文时,以读为本,牢牢抓住“初、细、精、熟”四个环节,使学生从读入手细品悟,引发思考。
一、初读铺“面”,形成表象
先通过提问式谈话审题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井是古时候遗留下来的一口极普通的井,文章以此为题,可见古井的平凡之中一定有其不平常之处,这不平常体现在哪儿呢学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掌握这些生字的读音和写法;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最后,让学生用一两句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古井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村里的人,村里人长年为一对用水困难的老人担水。”通过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并形成表象。初读对一些有较深含义的句子不作理解的要求。
二、细读理“脉”,整体感知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井的形象后,再要求学生读,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筋骨脉络: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把句子放到自然段中,把小节放到全篇中,从整体入手,作准确的理解。在每一个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大致是分几个方面说的全文读完后,再思考文章主要说了什么是从几个方面说的之后出示4个打乱顺序的小标题:(1)位置作用;(2)众人取水;(3)乡亲助人;(4)启迪做人。让学生按课文内容的顺序排列,并以此为拐杖,给课文分段。通过这种细细的品读,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在头脑中形成如下感知: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不仅长年累月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且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乡亲们怎洋生活、怎样做人。于是,受古井的熏陶,村里的人长年为一对用水困难的老人挑水,且不要报酬。最后,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形成的“脉络”,简述全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精读入“境”,品味神韵
学生仅仅理清文章的脉络还不用算读懂这篇课文,还要指导学生精读文章的有关章节。如:本课最能明显体现出古井风格的第二小节(第二自然段),整小节没有一句赞美古井的话,古井的风格要学生自己去仔细地品味。可以先指导学生非常投入地默读这一自然段,让学生下意识地变成村民中的一员体会在这种环境中的感受,然后设计提问:(1)当时取水是什么情景文中从几方面来描述的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2)古井给你的感觉像什么你为什么有这种感受(3)文中是怎样用两个比喻句来写古井的这说明了什么(4)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回答完问题之后,再要求学生体会课文以极平常的古井为题,却写出古井的极不平常之处。
四、熟读悟“道”,畅谈启迪
文章通过“人”写“井”,以“井”来启迪“人”,这“人”不仅包括“我”和乡亲们,还包括文章的读者,即全体学生。古井外表极普通,但其内在神韵中有极其不平常的闪光点。让学生反复熟读全文之后,分别在各自的头脑中完整古井的形象。然后,畅谈自己的感受,得到学生对古井内在神韵领悟情况的反馈后,再查漏补缺,对症下药,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会读、读懂,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走近清玄
- 锄草事件
- 天依然是天,地依然是地
- 我的生活我做主
- 种在心田上的蒲公英
- 当消息传来时
- 狂侃世界杯
- 心中的那一丝牵挂
- 灯下
- 天堂
- 宿命的伤感
- 感受亲情
- 它让我明白了“家”
- 天冷了……
- 梦的边境线
-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一点感想
- 网络文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
-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
- 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
-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 群众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美国高校科研机制探究及启示
- 科幻文学依然色彩斑斓
- 自媒体视阈下网络谣言传播特征及消解路径探析
- 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传播
- 论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 浅析建国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
- 农家 农事 农趣(组诗)
-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
-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对联
-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
- 中考一轮复习2010年作文热点素材集锦(12)
-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
-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试题分类详解汇总
- 初中课件,教案和试题汇总(更新中)
- 中考一轮复习2010年作文热点素材集锦(10)
-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默写
- 2010年中考一轮复习:中考语文记叙文结尾法
-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广告
- 201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篇
- 2010年中考古诗词默写训练
- 201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怎样阅读童话
- 2010年中考议论复习:中考作文思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