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同学们,第三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

1.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 领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间接的方法。

3. 体会驳论文犀利的语言。

4. 体会驳论文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

5. 学习辩论技巧,、训练论辩能力。

二、积土成山

1. 丰富的字词

①生字:慨 玄 渺 仆 摧 抹 搽 诓 宰 诬 刎 篡 蓟 稽 诏 晏 泮

②生词:玄虚 渺茫 诓骗 慨叹 地大物博 怀古伤今 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 诬蔑 脂粉 抹杀 自欺欺人 死心塌地 中兴 典籍 殊不知 无稽 祠堂 造次 爵士 玲珑 势必 仆役 下马威 前呼后拥疏忽 脆弱 深奥 疑虑

2. 精彩的句子

①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②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

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析: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一开始就揭示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指出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等语句,极富有嘲讽意味,极其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

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品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真理。他们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不息,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鲁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简练的文字,记载下他们的历史功勋,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中国的脊梁”这个崇高的形象树了起来。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品析: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所欺骗,要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着眼于全体人民大众,才能透过假象,识破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把握问题的实质。要看到人民大众和革命力量不屈的斗争和伟大的力量,信心百倍地去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试一试吗?请做仿写练习:

①仿照第①句话,完成仿句。

人人__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人人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_。

②仿照第②段话,反驳错误观点,完成下面的仿句。

从近两年的中国体育成绩看起来:_____________,是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事实;_______________,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体育大国了。

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 多彩的语文常识

(1)关于驳论文: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

(2)何为“正史”

即《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将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记述了中国自上古洪荒时代至明代数千年历史,由汉武帝至清乾隆帝历代学家精心编篡而成,历时长达1800多年,共计3213卷,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它记述了各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艺术、外交等多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三、试题链接

[试题回放]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03年试题)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

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 就批驳的对象来说,选文是驳敌论的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 简要分析一下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 指出:“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这句话中两个“也”字的含义。

第一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中“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简要阐述你对作者所说的求神拜佛“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的理解。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Section targeting

[题型解析]

这五道题均为主观试题。第一题考查反驳方法,及驳论过程中推出的正确观点。只要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即可找出正确答案。第二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修辞角度并联系上下文分析出来。第三题考查副词在句中的作用,解题时只要把副词放入原句仔细体会其语气即可。第四题考查重点语句的含义,需结合下文内容来理解。第五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在文中可以找出相关原文,但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五道题难度都不大,只要同学们仔细审题,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细心探究,全面分析,不难得到满意的成绩。

参考答案:

1. 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只答论证也算对),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论敌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加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3. 第一个“也”:有姑且承认的意思,含有讽刺意味。第二个“也”:起强调肯定的作用。

4. “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5. 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人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四、口语交际:开一次辩论会

活动目标:

1.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特别是驳论的能力;

3.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求异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辩论会的有关知识:

1. 要辩论,就必须抓住对事物认识的分歧点。辩论双方如不在分歧点上交锋,各说各的,就不能称之为辩论。这就要求在辩论过程中,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记住要点,抓住矛盾,找出破绽,立即予以针锋相对的反驳。论辩交锋,要讲求礼节,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不感情用事,不讽刺挖苦,从而能使论辩产生积极的效应。

2. 要选好辩论题目。辩论题目,应选择存在认识分歧,大家感兴趣,并有争论价值的论题。题目可事先公布,意在提前作好准备;亦可临时宣布,旨在训练学生敏捷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3. 要确定辩论会成员。辩论会由主持人、正方反方的辩手以及评委三种成员组成。主持人1名,两方辩手一般各三名,其中一号辩手是主辩,其它是助辩。评委会一般设3-5人,可全由学生或师生共同组成。

4. 要作好辩论的准备。正反两方,都须以对方为论敌,估计对方会在辩论中摆出怎样的理由,提出什么根据,作好反驳准备,并写下论辩发言的提纲。

5. 要安排辩论会的程序。

同学们,通过实际训练,你了解辩论的一般常识了吗?你达到以上目标了吗?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四季爱变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永远的樱花,永远的泪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回忆
雨后的校园
晚霞
蓝色天空
换一个角度看春游
泪水洒落的季节
寂寞的樱花
古桥断情
恋夜
这时的季节
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形象研究
铜管乐器中号嘴的运用探讨
战争背后的爱情憾事
浅谈电视编导的能力与素质
诗意的变换,桃源的变形
影视动画中虚拟与现实影像的融合研究
美剧《生活大爆炸》热映的理论思考
白居易闲适诗《问刘十九》的传播及文化效应
浅谈波德莱尔与闻一多诗中死亡意识的相似性
城市环境雕塑的寓意之美
群众文化活动中舞蹈的编排
论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舞蹈艺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审美感受与审美客体及审美主体的经历相关
牵我心灵入秋水
2010年绍兴中考语文试卷难度点评
安徽省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点评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全命题作文
08年-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学科说明对照
2010年中考复习指导:材料作文写作
中考满分作文:万能开头30例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话题作文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材料作文
广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命题特点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综合实践专题演练
河北省近五年中考试题综合分析
08年-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学科说明对照
中考冲刺复习:河北省近五年中考语文试卷回放
2010年中考语文成语改错200题精选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半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