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24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第八则)教后感
初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论语十则第八则
教后感
论语十则第八则是这样说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通过的备课和教学,这则应该是这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对这则深有感慨,觉得曾子说的这句话非常有意思,
首先,我觉得句中的“士”这个词就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指的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而是指优秀的读书人,我们知道读书人有千千万,但个中优秀的却是少数。而这则中的士就是指千千万读书人中的佼佼者。
其次,句中的“弘毅”一词也是我们平时鲜有所闻。“是不可以不弘毅”是一句双重否定句,如果把它改为肯定句应该怎么说呢?那就是“士应该弘毅”。但改了之后,显然没有了原句语气的的强烈。这样强烈的语气,可以看出曾子说这句话的分量:如如果读书人不弘毅,那后果将会是非常严峻的。因为这样的读书人无法承担任何社会的责任,这与没读书的人何异!也就是说,士不弘毅的话,这个书就白读了。也就是一个废物。作为一个读书人和教书人,读了曾子的这句话后感到一种深深的鞭策,一股强大的动力,一种重大的责任。因为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自己要“弘毅”,而且还要教育自己的学生也要“弘毅”。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得事。有可能要为此付出一生的努力。
现在的读书人和教书人不弘毅的现象非常严重,也非常普遍。并亟待解决。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同学在背书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能背得很流畅,很清楚,但是,一旦上台面对大众的时候就会慌张,把已经准备的很好的东西忘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里就有一个“弘毅”的问题,这是应为他(她)在心理素质上不够“弘毅”,心理素质很弱,就会出现这种问题。曾子的这句话对我们现在的师生的学习生活仍有很实在的指导意义。
其实,“弘毅”不单单是指心理上的优秀,还有体格上的、外在气质上的优秀,因此我认为曾子所说的“弘毅”的含义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弘毅”首先应该是指读书人所拥有的健壮的体格,如果一个人书读得好经常考试考满分,经常名列前茅,但是身体很平常,仅是拥有一般的健康,那也是不够理想的;经常得病,今天头疼,明天肚子疼,微风一吹便倒下去了,这样的读书人,即便是成绩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一个读书人健壮起来呢?读书人与健壮,在一般人看来是很难合在一起的,在世人眼中读书人都是那种书呆子,“四眼狗”,都是弱不禁风的不爱体育不爱劳动的人,体弱就是读书人的代名词。其实这种由来已久的世俗偏见是极端错误的,几千年前的曾子就发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并提出了先进而科学的育人理念。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体格健壮、成绩优秀,这才是一个完美的读书人。可是,在今天仍然有很多的老师缺乏这种育人理念,认为只要成绩好身体好不好无关紧要,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学生的身体问题。当然锻炼身体与搞好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往往就是水火不相容。很多学子在这个问题上,搞得焦头烂额,老是出矛盾,出差错。以至于学习也没有搞好身体也没有上去。这样看来,一个读书人要做到身体上的弘毅并非易事,而是一个非常难非常难的事。好在老天爷以博大的胸怀给了每个读书人一定的先天资本可以拼命读书而不去锻炼身体,但是30岁前人寻病,30岁后病寻人。老天给的这个资本也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我们的学习是终生学习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一劳永逸的学习。所以,从长远来看,处理好学习与身体的健壮之间的矛盾是读书人非常重要的一课。
其次,是心理素质上的弘毅,也就是说一个读书人在学习优秀的同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怎样得来的?一种是上苍赐予的,一生下来就是“座山雕”,他的胆识跟一般人不同,胆识就好;另一种是后天锻炼出来的。(待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说对手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路
- 灵魂的拷问
- 朋友
- 选择无悔之路
- 精彩地生活,快乐的岁月
- 时间
- 生活
- 战胜挫折三境界
- 永恒
- 在读史中感悟爱国
- 漫步人生
- 梦
- 我们拥有青春
- 冰桶挑战的是与非
- 闻一闻父亲的味道
- 陪你风卷残荷
- 爱人折中就好
- 用舒服的方式打球
- 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悲哀
- 植物中的“羊”
- 爱送礼的中国人
-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 相拥本是最大的幸福
- 公益也可以玩得很有趣
- 马航失联者的“另一半”
- 他们为何总在朋友圈“赞”你
- 夫妻是场过命的交情
- 你要学会看见爱
- 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二)
-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一)
- 近二十年来听说教学的回顾与前瞻(下)
- <孔孟>教学设计
- 创设课堂有效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 中学语文体验学习的基本策略
-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引论
- 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
- 语文特级教师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与趋向分析
- 语文是什么
- 科学教育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
- 两种教师发展模式论比较——兼与台湾学者饶见维先生商榷
- 艰难的言说---汉语口语教学百年历程述评(下)
-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