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8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及答案2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2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 突兀层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砀( ) 一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愉快地,高兴地
2.交叉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连词,只是,不过
二、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五、(一)
1.《东坡志林》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于是,就 清澈透明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1.ná cuì hàng dàng jiè
2.停,止 这 牵引 小草
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4.提示:此题有一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重于一个方面。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落花人独立
- 鸽鱼之争
- 心绪
- 我的梦想
- 生命的真谛
- 我们都是好孩子
- 消逝
- 夕阳之后的幸福
- 爱在西元前
- 奇遇的旅程
- 流苏一样的梦
- 自己做主
- 四叶草之谊
- 不是一场梦
- 回首校园
- 从“五星”到“破产” 豪华酒店转型艰难
- 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古镇
- 直击首批公车拍卖
- 古诗里的西洋景
- 在古代,翻译是个高危职业
- 你看人好,人看你好
- 男女运动员为何同工不同酬
- 疯狂的商业Wi―Fi
- 救命药差价百倍背后
- 运动吧,即使它伤了你的身
- 宋美龄在美国的最后时光
- 冯仑:地产界的环保布道者
- 认命你就输了
- 补够营养素,减轻霾伤害
- 在日本,单身族的钱最好赚
- 2010年中考二轮复习:中考语文阅读冲刺(2)
- 中考语文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练习
- 2010年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西游记》
- 2010年中考二轮复习:中考语文阅读冲刺(1)
- 中考语文必读名著《骆驼祥子》相关练习
- 2010年中考语文必备:文学常识知识点
-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古文翻译
- 2010年中考复习:作家作品知识记忆口诀
-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总结:常用虚词
- 2010年中考语文名著复习:《水浒》
-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总结:常用实词
- 2010年中考二轮复习:中考语文阅读冲刺(3)
- 中考语文必读名著《朝花夕拾》相关练习
-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综合试题
- 2010年中考二轮复习:中考语文阅读冲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