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大小猫洞》课文复习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大小猫洞》课文复习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0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大小猫洞》课文复习

内容预览:

11.大小猫洞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贫寒:穷苦。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辉煌:光辉灿烂。

玲珑:精巧细致。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徒步:步行。

告帮:请人助以金钱。

仆役:仆人。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第三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以诗闻名,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金克木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精通多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涉及诸多方面。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有《旧痕集》、《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有《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译著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

3.背景链接

孙中山谈“大小猫洞”

英国从前有一位大科学家,在近来世界上的学问家之中,没有那一个能够驾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纽顿(今译牛顿)。纽顿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他在物理学中,有很多超前绝后的发明,最著名的是“万有引力”。纽顿推出来的“万有引力”,是世界上头一次的发明,是至今科学中的根本原理,近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原理的新发明,没有那一种能够驾乎万有引力学说之上的。纽顿对于科学既是有这样的特别聪明,试看他对于别的事情是不是一样的聪明呢?照我看起来,却有大大的不然。有一件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证明纽顿做事,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纽顿一生除了读书、试验之外,还有一种嗜好是爱猫,他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猫,出入总是跟着他。因为他很爱那两个猫,所以猫要行动,他便怎么样去侍候。譬如他在房内读书、试验,猫要出门,他便停止一切工作,亲自去开门让猫出去。如果猫要进到房内,他又停止一切工作,去打开房门让猫进来。那两个猫要终日总是出出入入,弄到钮顿开门关门,是麻烦不堪的,亿以有一天。纽顿便想一个办法,让那两个猫自己出入自由,不致扰乱他的工作,总是开门关门,他所想出来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把房门开两个孔,一个是很大的,一个是很小的。在纽顿的思想,以为在门上所开的大孔,便可以令大猫出入,在门上所开的小孔,便可以令小猫出入,象这种思想还这是大科学家的聪明,这件事实在还是大科学家做出来的。照普通的常识讲,开一个大孔,大猫可以出入,小猫也当然是可以出入,那么开一个大孔便够了,又何必要枉费工夫多开一个小孔呢?在常人都知道只要开一个孔,大科学家的纽顿偏要开两个孔,这是不是可笑呢?科学家做事,是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呢?由此便可以证明,科学家不是对于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科学家有了一艺的专长,未必就有种种学问的兼长。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二、文章脉络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本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11),论证分论点之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第二层(12-19),论证分论点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第三层(20-21),推而广之,以门和桥为喻,宣传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三、写作方法

1.采用隐喻手法,思想内容深刻含蓄。

如:在“牛顿开猫洞”的分析中,以猫隐喻人;在“晏子使楚”的分析中,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

一方面本文的论点并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隐含在文章中的,需要读者去感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文章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作者运用隐喻的手法,以猫指人也就是被管理者,写出要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以人的高矮喻人的等级,而以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隐喻了做事从实际需要出发。学习文章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道作者采用了隐喻及隐喻的内容,也应该了解隐喻的手法及作者采用这一手法的目的,即作者用这样的方法以帮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流畅的思路。

文章从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的门洞,从门联想到文庙的门,从文庙的门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现在北大的门和桥,可谓思路流畅。

3、本文语言生动。

本文语言的生动首先表现为幽默,例如“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想像相关,例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语言的生动也表现在句式的变化,例如,前面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流畅相关。例如,“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了。

四、问题探究

1、“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作者这句话阐发了什么道理?

楚国式的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还得挂号等候,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标准,人在门的面前是不平等的。

既然中国传统的楚国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齐国式的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应该是民主的,是做事从实际出发的。

在这里作者隐含的意思应该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称“小人”的仆役丫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大国城大”,人多,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人也少,开一个小门就够用了,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是符合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这才是正确的。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本句是文章的总结句,又是文章的中心句。文章从“牛顿开猫洞”故事里边有道理,宴子使楚故事里边有道理归纳出了“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这一结论,它就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来。

⑵重点句:(1)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

由牛顿大小猫洞的故事引出人们对这个故事一般的看法--可笑,到底可笑不可笑呢?用疑问句开启了下文对这个故事的进一步分析。(2)这故事靠不住。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通过作者合情合理的简要分析,得出了“牛顿开猫洞”和“宴子使楚”这两个故事都靠不住的看法,照应了文章第一段的“真假难辨”,也告诉了我们要有怀疑精神,要自主思考从而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不可盲从。既然靠不住,那么为什么这两则故事又广为流传呢?导出文章的两个分论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⑶总结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本句是文章的中心,上面已从中心句的角度做了分析,下面再从它作为总结句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从本文悟道理吧。

⑷过渡句: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一个词“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准确简洁。“无独”是说上文的牛顿开猫洞;“有偶”是说下文的晏子使楚。

【练习解答】

一、作者要告诉读者的就是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地分析,还可以有所区别,第一个故事宣传的是共和的思想,即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第二个故事宣传的是民主的思想,即关心多数人的利益。

二、略

【类文品析】

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 、 和 。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

2、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替代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

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 ,而且 。

3、第四节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 ,“更新”知识则强调 。

4、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还可以储蓄 ,因为 。

(答案:1、亲情、友情、学识;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2、回报(真正的好处);连友情本身也会失去。

3、不断增加、丰富(日积月累);要用新知识替代旧知识。

4、如:待人接物的态度;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被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天冷了……
灯下
当消息传来时
狂侃世界杯
走近清玄
感受亲情
我的生活我做主
宿命的伤感
锄草事件
天堂
它让我明白了“家”
心中的那一丝牵挂
种在心田上的蒲公英
天依然是天,地依然是地
梦的边境线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网络文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
群众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
论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浅析建国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
科幻文学依然色彩斑斓
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传播
农家 农事 农趣(组诗)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一点感想
自媒体视阈下网络谣言传播特征及消解路径探析
美国高校科研机制探究及启示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
中考一轮复习2010年作文热点素材集锦(10)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
初中课件,教案和试题汇总(更新中)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对联
2010年中考议论复习:中考作文思路指导
2010年中考一轮复习:中考语文记叙文结尾法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201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篇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广告
2010年中考古诗词默写训练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默写
201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怎样阅读童话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试题分类详解汇总
中考一轮复习2010年作文热点素材集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