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2)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2)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1-11-17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2)

2010中考语文阅读周周练

周一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阅读训练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3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 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周二文言阅读

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3.“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

4.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

参考答案

1.(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2.(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3.(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4.(4分)治病 治国

周三记叙文阅读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阅读训练

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 ]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6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 唱 民 歌 → → →说 谜 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 。(5分)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6.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1.(2分)甲:安详 乙:慈祥 2.(6分)讲故事 唱童谣 3.(2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4.(5分)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2分)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或:“月儿弯弯像小船”、“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2分) 5.(3分)D(3分) A(1分)6.(8分)观点(1分) 理由(6分)(写出两点,每点3分) 语言(1分)原句好的理由:(1)意境更含蓄(2)结构呼应更紧密(3)内容上突出了诗情(4)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 改句好的理由:(1)直接点明母爱主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2)呼应开头

周四说明文阅读

唤醒火星

段军

①火星是一颗最具有传奇色彩的行星,有着许多令人向往的故事。然而,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在干燥的火星表面上,遍地都是红色的土壤和岩石。由于不断受到风沙的作用,火星表面随处可见沙丘和类似河床的地形。这种河床地形分布在南半球及赤道附近,表明了距今大约30亿年前火星上曾有像地球上一样的河川,有水流动。

②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2,体积还不到地球的1/6,质量仅是地球的1/10,火星大气远比地球稀薄,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占95%,氮占3%,还有数量极少的氧气与水分。

③由于火星大气稀薄而干燥,所以它的昼夜温差变化很大,远远大于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因火星表面温度低、压力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大致都是呈饱和状态,只要气温稍一降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会凝结。火星大气中的水分极少,至多也只能在火星表面形成一个10m深的湖泊。与我们地球表面波涛茫茫的海洋相比,火星上的水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④火星上另一个奇异特征便是每年都要刮起一次让人难以想象的特大风暴,风速之大无法形容。地球上的特大台风,风速约60m/s,而火星上的风速竟高达180m/s。1971年,当美国“水手9号”火星探测器刚刚走了一半的路程时,就发现整个火星被一场大风暴所包围,火星表面70km~80km的高空被尘埃笼罩,白茫茫一片,根本无法观测。这场特大风暴竟连续不断地刮了半年时间才渐渐平息下来,火星才开始显露出它的真实面目。

⑤有一个问题总在困扰着人类:是否在一段时期内,火星上曾有生命出现,无论是动物、植物,甚至是病毒。在火星演化的早期阶段,红色星球上也有过山川、河流、云彩、雨雪、海岸和峡谷,但是后来都消失了。

⑥现在,人类希望征服这个冰冻的球体,虽然这里几乎没有氧气,而且温度极低,沙暴猛烈。即便如此,人类依然想要把它变成一个像伊甸园那样的花果园。

⑦唤醒这个“冰冻星球”的最基本办法是加热,在此之后,还要给它创造一个合适的大气环境,用水灌溉,让它远离酷热。研究人员认为,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00~5万年的时间。但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这个星球适合于生命的存在,乃至人类的生存。

(选自2009年《科学之友》第4期,有删改)

阅读训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火星上有哪些奇异特征?

3.本文题目是“唤醒火星”, 唤醒这个“冰冻的星球”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4.人类为什么想要“唤醒火星”?

5.本文第②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6.第⑥段“虽然这里几乎没有氧气”中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火星

2.昼夜温差变化很大;每年都要刮一次特大风暴。

3.给火星加热;创造一个合适的大气环境,用水灌溉,让它远离酷热。

4.人类想要把火星变成一个像伊甸园那样的花果园,让这个星球适合于生命的存在,乃至人类的生存。

5.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火星的特点。

6.不能。“几乎”表明火星上也存在着氧气,只是数量极少而已。去掉后,就变成火星上一点氧气都没有了,与事实不相符。

周五议论文阅读

“趋炎附势”考

近有老友王君来访,言及读古书碰到“趋炎附热”这成语,查新《辞海》没收,只收“趋炎附势”,因我是《辞海》老编辑,便问我何故。我一时语塞。

日前,查解放前旧《辞海》与《辞源》,均收有“趋炎附热”(但均不收“趋炎附势”),所举的例证都出自成书于元代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而解放后历次修订的新版《辞海》均改收“趋炎附势”为目,究其因,“趋炎附势”用得频率多呗。其实,“趋炎附势”与“趋炎附热”(新《辞海》似可保留此词目,便于查阅),这两个成语中的关键词是“炎势”、“炎热”,其词义相似:都是意指炙手可热、热势烫手,比喻气焰、权势灼热逼人;而有的人对之却追慕、巴结攀附,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唐代大诗圣杜甫在《丽人行》中就告诫过:“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但历次新版《辞海》对“趋炎附势”的本源或曰出处的举证皆非最早的。如1999年版《辞海》“趋炎附势”:“指奔走权门或依附有势力的人。冯梦龙《山歌•汤婆子竹夫人相骂》:‘悔初心,只为趋炎附势,如今落得冷清清。’”显然这不是此成语的本源或曰最早的出处。成语与典故一样总是有其语源、典出的,故要阐释某一成语,就应尽量联系和引证其准确、密切、最初的本源,否则会误导读者。

对于“趋炎附势”的较早“出处”,笔者过去曾认为系源自《朱子语类•第八十三卷》:“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尝谓左氏是个猾头熟事,趋炎附势之人。”不过,近来在查考过程中,发现陈善《扪虱新语》里有题《趋炎附势自古而然》一段文字,照录如下:

熙宁初,王荆公用事,一时字多以甫,押字多以圈。时语云:“表德皆连甫,花书尽带圈。”当其盛时,谁不畏爱。唐令狐当国日,以姓氏少,族人有投名者不吝。由是远近皆趋,至有姓狐冒令者,温庭筠戏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狐尽带令。”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自非盛德而居大位者,其不擅权以欺主,则必护短以立威,此亦小人常态,于今何足怪云。

这里,对“趋炎附势”的本源和含义,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可谓鞭辟入里。举了两个事证:一、“熙宁初”,即北宋神宗(1068—1077)年间。“王荆公”,即王安石,字介甫,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拜相后,朝野一时“多以甫”为字号,“表德”时,“皆连甫”。二、复姓令狐名(802—879)系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令狐楚之子,唐大和(827—835)时进士,后官至宰相,因此世间竟有单姓狐者,也假冒为复姓令狐来攀附,于是“天下诸狐尽带令”!这两个例证丰富了“趋炎附势”的内涵,并将一批“自古而然”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常态”勾勒得淋漓尽致。

《扪虱新语》也许是“趋炎附势”的最早出处、本源所在,因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陈善是南北宋之间的人,那可比朱熹的《朱子语类》所言要早些吧。笔者还想赘言一句:时至今日,那“自古而然”的“趋炎附势”的现象尚未根绝,但与其将讥讽、谴责的板子,打在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屁股上,倒不如不留情面地打在一撮“擅权谋私”、揩公肥私、“护短立威”、贪污腐化、制造怂恿“炎热炎势”的非法权势者的头上。在这一点上,也要找准“源头”。

阅读训练

(选自《文汇报》)

1.试谈谈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作用。

A. 对于“趋炎附势”的较早“出处”,笔者过去曾认为……

B. 《扪虱新语》也许是“趋炎附势”的最早出处、本源所在。

2.作者是如何考证“趋炎附势”的?

3.从全文来看,该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综合全文内容,作者在考证“趋炎附势”过程中的观点是___________。在考证“趋炎附势”出处本源后,作者又引申出对“趋炎附势”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

1.A.表明早的程度。B.表示猜测、估计。

2.先查阅解放前后的《辞海》《辞源》,认为“趋炎附势”出处举证皆非最早;后经过考证,发现陈善《扪虱新语》是该词的最早出处。对此词本源与含义作了精辟阐述,认为可能是最早的。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

4.要追根求源,否则会误导读者。

与其将讥讽、谴责的板子,打在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屁股上,倒不如不留情面地打在一撮“擅权谋私”、揩公肥私、“护短立威”、贪污腐化、制造怂恿“炎热炎势”的非法权势者的头上。

5.本文语言准确、鲜明。如文中“与其……倒不如”一句,表明作者对产生“趋炎附势”这一社会现象之根源的憎恶,提请大家对此警醒,并努力从根源上“查漏补缺”。

......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找春天
我的生日快到了
春天来了
未来的苹果
我爱我的祖国观后感
我的房间
春天像小姑娘
我的学校生活
自我介绍
我的母亲
做一件好事
星期天去公园玩
走进社区
胆小的我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法初探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转向
试析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校实践教育模式研究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探析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教育
试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大众化问题的双重反思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繁荣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再审视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观点、新途径的探索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应对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的策略思考
《范进中举》研读赏析
《范进中举》课文背景知识
《范进中举》语言描写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范进中举》作品的战斗精神与现实主义手法
《范进中举》知识归纳
《范进中举》中心思想
《范进中举》人物描写
《范进中举》词语解释
《范进中举》多音字辨析
《范进中举》课文题解
《范进中举》词义辨析
《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年间
《范进中举》学法指导
《范进中举》课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