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3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 作者:梅尧臣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赏析】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象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注释】
[1]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2]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3]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4]幽径:小路。
[5]熊升树:熊爬上树。
[6]何许:何处,哪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大雪无情,人间有爱!
- 吹泡泡
- 一颗宽宏大量的心
- 铃兰
- 悲哉,圆明园
- 不一样的生活,同样的善良
- 阳光下的脚印
- 冷漠眼神
- 一颗宽宏大量的心
- 由“粉丝”想到的
- 份量
- 课后随想课后随想
- “唠叨”声中的爱
- 妈妈,您听我说
-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 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科学记录本的思考与实践
- 浅析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行为和对策
- 让作文教学“趣意盎然”
- 键盘输入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 如何进行低年级说话训练
- 电脑课“弱声型”教学环境创设
- 巧设情境,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 如何提高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
- 培养学生独立书写能力,探究书法教学评价模式
-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模式研究
- 在“绣文化”特色之路上且行且思
- 打包带走,留下的是生活气息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先学后教提升能力”
- 山谷中的谜底导学案
- 莫泊桑拜师
-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 广玉兰
- 走,我们去植树
- 莫泊桑拜师
- 最大的麦穗教案
- 莫泊桑拜师
- 莫泊桑拜师
- 走,我们去植树
- 最大的麦穗教案
- 走,我们去植树
- 《广玉兰》教学设计
- 最大的麦穗教案
- 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