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0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南园》
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 作者:李贺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吴钩,去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注释】
[1]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
[2]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3]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世界充满爱
- 上帝的弃儿
- 心灵的轮回
- 再见了!我的网络朋友
- 转糖年趣
- 网虚情深 夜幕 唠叨
- 猫和老鼠的故事
- 心雨沙沙
- 草色青春 多梦时节
- 碎碎记忆连成泪
- 冬天快乐
- 阿莹的路遇
- 雨帘下的思绪
- 童年的小橘灯
- 雨季
- 中韩文化产业的协力方案探究
-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 审美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 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感恩意识缺失的反思
- 合作原则在课堂展示中的应用
- 新形势下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
- 浅谈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 邓世昌纪念馆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
- 以长城文化为背景的山海关古城区旅游纪念品开发路径探究
- 浅析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分期和分类
- 汉哈诗歌韵律形式对比刍论
- 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文化现象之比较
- 王以敏早期诗歌研究
- 探析大学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师的作用
- 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精选(7)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精选(4)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精选(28)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精选(18)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精选(27)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精选(5)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精选(26)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精选(6)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精选(17)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6)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名著阅读精选(6)
-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理解47篇汇总
- 国庆长假初三生语文复习计划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名著阅读精选(5)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精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