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8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山坡羊·骊山怀古》
山坡羊·骊山怀古(骊山四顾) 作者:张养浩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奢侈,现在在哪里?只看见了萧疏的草,水萦纡,到现在遗留的仇恨象烟雾一样。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里头土;输了的,都变成了土。
【注释】
[1]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后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之叹。
[3]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
[4]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赏析】
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将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骊山怀古”小令。
开头三句“骊山回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
草的萧疏,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紧接着六七句说:“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便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杜牧说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写道:“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而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它虽不及“潼关怀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的冲淡了。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这是多么悲凉沉郁的咏叹啊!读这支小曲,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我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我感佩。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笔下无俗字啊!今天的为诗者,当学古人这种在质朴中求大巧,在浅显中求深刻的为文工夫。如果能够这样,或许我们就可以做到“下笔必开新面目”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静夜漫步
- 青春的萌动
-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 秋绪
- 谁偷了玉坠?
- 青春的星星
- 或许只是一步之差
- 迟到的喜悦
- 放屁的选择
- 雾雨凝愁
- 哀莫大于心死
- 微笑
- 薰衣草丛中的女孩
- 月是故乡明
- 自强自立小当家
-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 功能翻译理论的实际操作
- 浅析重庆话与普通话的开合分歧现象
- 浅析汉字中的字形结构问题
- 《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探讨
- 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 浅谈现行汉字的造字法与六书
- 关于英美文学翻译中的几点启示
- 语言简略性策略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
- 初探《喜福会》汉语语码的交际功能
- 中西数字文化比较研究
- 论东北方言中四字惯用语使用特点
- 屠格涅夫的庄园文学研究
- 从语境语义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 口语语篇中well与youknow的话语隐性制约研究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7)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5)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9)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9)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7)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8)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8)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5)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8)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6)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7)
-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理解汇总(22篇)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6)
-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5)
- 专家指导:消除“文言背诵健忘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