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0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 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1. 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翻阅日历——重拾莱茵河
- 钗头凤
- 最后的战役
- 历史的足印
- 岁月弦歌
- 清点生活
- 足印
- 带着信念上路
- 家和,和家
- 自卫明天
- 苦苦期待
- 战争——你是否该安静地走开
- 最遥远的距离
- 上善若水
- 祭奠青春
- 我愿意为你,你是谁?
- 英达的“英达学问”
- 下岗重庆妹,台湾做护工闯出一片新天地
- 罗布泊漂来了漂流瓶 瓶中寄来一个男人的胡杨恋
- 张洪量送给莫文蔚的礼物
- 过日子从厨房开始
- 蒋勤勤让老公过奖勤勤
- 花样年华失去一条腿,上海女孩“走”出痛苦绽放笑容
- 拢一些生命回家
- 余男不解感情的高调低调
- 背父打工11年,90后“中国好女儿”的不屈青春
- 短的是故事,长的是人生
- 上海曾经流行拍摩登结婚照
- 广岛之恋的谎言
- 女记者刚入行,深情大哥来帮忙
- 关于语文课程资源
- 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
- 于永正:盘点自己
- 略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高中语文新课程有哪些主要特点?
- 明清实学研究的现况及展望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大关系
- 智慧与力量:对教师博客的点滴思考
- 情感参与:语文教学的新视点
- 作文批语例谈
- 语文教育价值观管窥
- 从美国的语文教育看我国作文教学的误区
- 合作学习的核心技术
- 怎样学语文
- 课程的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