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0-03-25
《所见》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爸爸
- 我
- 乌江亭边
- 麻辣老金
- 提篮春光看妈妈
- 哥
- 弟弟的脚印
- 真实
- 父亲的脚印
- 感悟父爱
- 小薇
- 沉默的父爱
- 弟弟
- 对不起
- 商量
- 了不起的爸爸
- 老友记姚卓君
- 谁曾夜殇短信情长
- 流金七月,炫烂绽放
- 键鼠“三人行”
- 刘飞儿 天使女孩爱英雄
- 新年Travel狂欢宴
- 破解爱情大魔咒
- 陈龙 章龄之 你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 家具选择与摆放的风水秘密
- 小物件扮靓好心情
- 新年蜜月浪漫情
- 它们不适合“露脸”办公桌
- 冬天,火锅躁起来躁
- “克勒门”序曲―华梦
- 香港的语文教育改革(上)
- 魏书生育人九诀
- 《错误》的四重解读
- 不敢当语文教师
- 窦桂梅开讲(二):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 创造性思维与作文个性化
- 《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节录)
-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一)
- 对上海复旦中学学生自编语文教材的跟踪调查
-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 作业革命(下)
- 谈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 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
- 重读《老人与海》
-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