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08
才能来自勤奋 教案教学设计
一、抓住名言,揭示课题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的汗水
提问:⑴ 这句话是谁说的?(爱迪生)
⑵ 这儿的天才指什么?(才能)
⑶ 汗水指什么?(勤奋)
⑷ 用“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的汗水相比较,说明才能是怎么来的?
(揭题《才能来自勤奋》)
二、第一任务 初读课文
组长向组员宣传第一任务并共同完成:
1、轻声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说出加划线字及整个词语的意思:
毫不气馁 通宵达旦 呕心沥血 坚持不懈 享誉中外 举世瞩目 举不胜举
(运用各种方法,注意小组合作)
2、组内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一个最有水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给文章分段,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一)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自学课文中的这些词,目的有两个:
① 复习各种解词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 为第四板块的写一段话作铺垫。
(二)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为此我要求学生组内提出问题,把浅近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的力量解决,留一个最有水平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再求助于其他小组。
三、第二任务,精读课文。
组长向组员宣读第二个任务并共同完成:
1、思考刚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们无法解答的问题)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在介绍爱因斯坦和爱迪生时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细细品味第二段你们组还品味出什么新内容?
4、从三位科学家的成长道路中你悟出了什么?(最好用课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来回答)
设计意图:
设计1、2、4题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第三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关键字词句中去品味,去体验,这样既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不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因教师的分析而显得支离破碎,还能丰富爱因斯坦、爱迪生、李时珍三位伟人的形象,使中心思想的体会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四、第三任务 学以致用
组长向组员宣读第三个任务并共同完成:
1、 读资料,选用以下词语若干个,写一段话,说明“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毫不气馁 通宵达旦 呕心沥血 坚持不懈 举世瞩目 享誉中外
不是……也不是……而是…… 虽然……但是……
2、每组推荐一篇进行交流。◆资料提供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的三0三班
- 游三清山
- 假如我是一阵春风
- 小鸭子去春游
- 两只小猫
- 校园的柳树
- 我学会了打乒乓球
- 小公民道德童谣
- “中秋”节
- 太白楼
- 竞选班长
- 妈妈夸奖我
- 庆祝“国庆”
- 游泳(二)
- 扔毽子
- 中西方绘画审美认知比较
- 丝绸:西方对东方的永久痴迷
-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 法国时装文化
-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 浅谈法国葡萄酒文化
- 浅谈英美文学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中西方不同女性观比较
- 中西之间:杨昌济的伦理世界及其对西方的认知
- 西方传统音乐教育的叛逆者达尔克罗兹
- 法国的文化艺术赞助政策及实践
- 浅谈法国饮食文化
- 西方主导时代的终结
- 西方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理论研究
-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 《关雎》之德与周朝的“三太”
-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 读《关雎》──比兴、叙事、梦幻中的爱情
- 美哉,《蒹葭》!
- 一唱三叹 情景交融──《蒹葭》写作特点浅析
- 《蒹葭》的朦胧之诗美
-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 《愚公移山》教学杂谈
- 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教学──《愚公移山》教学体会
- 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
-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 《蒹葭》的几种主题解读
- 《关雎》琐议
- 《〈诗经〉两首》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