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27
《坐井观天》 教案
一、教材简说
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沿、际、信”是要求会认又会写的三个字。教学时,可以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通过查字典,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指导书写时,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
“抬、蛙、错、答、还”是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时,要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重点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
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3、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
4、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分角色朗读。
(三)实践活动
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朗读感悟、扩展活动
(一)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5)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6)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出劝告的语气)
4、感悟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二)扩展活动
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倒霉的同桌
- 我的爸爸
- “曾”帅teacher
- 快乐的做我自己
- 校园排名风波之一个惊人的消息
- “飞机”一族
- 高洋二三事
- 给卖火柴的小姑娘的一封信
- 一个女人的伟大母爱之歌
- 英雄
- "曾"帅teacher
- 老师的目光
-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 搞笑专家
- 我们眼里的“大侠”
- 论现代设计的社会文化属性
- 分析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 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
- 朱丹溪运用卦象理论治疗鼓胀病探析
- 中外早期期刊出版探究
- 信任: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 从礼以分殊辨别人禽管窥船山“礼”性
- 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
- 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
- 东西文化的和谐社会诉求及制度伦理
- 关于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特点及写作原则
- 神奇的数字“三”
- 激进主义思潮与现当代文论的新视域
- 从传统到现代: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
- 用身体说话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故事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让生命更美好──《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提出问题 讨论交流──《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后记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