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2010年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2)

2010年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2)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7

2010年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2)

2009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2

主题阅读关键词:

赤子之心

(十二)赤子之心

读•能力提升间

名篇赏读

剪不断的乡愁

琼 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起,然后蹿升到我四肢百脉,蹿升到我的眼眶。

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39年!”39年有多少个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只是‘人’呀!”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

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

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我的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可是,你没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

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用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悉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

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审美篇》)

赏析品味

本文以“剪不断的乡愁”为线索依次描写了作者得知可以回大陆探亲的消息、办妥探亲手续和安排探亲行程时喜悦、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文章题目中的“剪不断”非常形象地表明,离开故国的游子,无论时间多么漫长、距离多么遥远,他(她)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情都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剪断的;作者用“乡愁”而不用“乡思”“乡恋”,深切强烈地表达了怀念故乡故土的忧伤之情。行文过程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自己从得到可以回大陆探亲的消息到动身起程“经香港,去北京”期间的相关事情依次道来,把自己对故乡故土积压了近40年的深切思念和渴盼之情融注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情真意浓,感人至深,给读者以至真至美的文化熏陶和审美体验。

写作借鉴

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是本文重要的写作特色之一,也是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的原因所在。作品开头,以简要的文字交代了“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之后,即以夸张的笔调状写自己获得喜讯时瞬间的感动:“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起,然后蹿升到我四肢百脉,蹿升到我的眼眶”;接着又直抒胸臆:“39年有多少个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作者反复强调“39年”“近40年”,强调乡愁之久、之深、之多,饱含深情的文字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文章中,回乡探亲所带来的兴奋、激动的心情与作者如影随形,“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只是‘人’呀!”冲口而出的话语中蕴涵着几多深情,读来倍感真挚和深切。“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怪不得作者对故国一往情深,始终不渝,原来如此啊!于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可以使文章旨更明,情更浓,意更深,可以更加迅捷有效地把读者引进文本所创设营造的情感氛围和审美意境。反复品读,当会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

阅读练兵

哨 卡

吴 颢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níngwàng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更加sìnüè ,雪拍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zhùlì 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⑧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⑨将军jīngè 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⑩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选自《感动•文摘》)

基础层级演练:

1.根据拼音,将文中空白处相应的词语写在下面。

níngwàng

sìnüè

zhùlì

jīngè

2.当将军听说哨兵已经超期服役,对上校提出严厉批评时,“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请问这位哨兵准备说什么?上校为什么要瞄他一眼?

发展层级演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 ,目的是 。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副词“终于”能否去掉?为什么?

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

5.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将军和上校的性格特征。

将军:

上校:

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写作拓展延伸: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说句心里话蛐我也想家蛐……话虽这样说蛐有国才有家蛐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蛐谁来保卫咱祖国蛐谁来保卫家?!”一首激越昂扬的军旅歌曲《说句心里话》,唱出了边防战士发自肺腑的深情呼唤和真切的心声。

请根据你对本文的阅读理解,结合以上歌词,展开合理的想象,以“边防战士的夜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相关考题链接

《年轻的国旗》(2008•上海市)《古典之殇》(2008•浙江温州)《别踩疼了雪》(2008•重庆市)《静悄悄的昆仑山》(2008•四川内江)《初升之月的魅力》(2008•浙江丽水)《泉》(2008•江苏无锡)

参考答案:

《哨卡》:1.凝望肆虐 伫立 惊愕 2.哨兵想说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告诉将军自己就是上校的亲人(弟弟),二是表达自己无怨无悔戍守边防的决心。上校瞄他一眼是叫他不要解释。3.哨卡所在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反衬边防战士在极其困难和恶劣的条件下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顽强意志 4.不可以去掉。“终于”一词写出了将军一行攀登和行走的艰难,突出表现了边防军人不畏困难坚守岗位的顽强意志和高尚品德。如果去掉“终于”,则不能实现这样的表达效果。5.将军:不怕困难,身先士卒,爱护战士,对部下严格要求。上校:忠于职守,严以律己,对祖国无限忠诚。6.最后一段以抒情和夸张的笔触描写“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支撑在天地之间”,表现了作者对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利益甘愿奉献自己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7.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摘不掉的眼镜》有感
让世界充满爱
毅力是成功的钥匙
读有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如此珍贵的母爱
时间啊!您慢走啊!
读《白云山林地变“菜地”》有感
观《小兵张嘎》有感
看《明天是早晨》有感
失败
爱国音乐家
做命运的主宰
读《知荣辱树新风》有感
长征魂
论元代题画诗的诗体倾向
热衷“国民CP”其实是在破坏美好
基于PTR2000的短距离无线传输在消防头盔中的应用设计
陆川携胡蝶省亲晒恩爱
工作室独家回应“爱情商业化”公开背后的冰火故事
郭晶晶有二胎计划,想要个女儿
论铁凝小说历史叙事的独特风格
苏轼词中的水意象及其情思指向
女性生存困境的真诚书写
在窥探八卦中刮起深度游风潮
谢霆锋回京径直到天后寓所
为何不是16个?揭秘《15个》惊天大考验等着你!
阅读中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及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浅析余华笔下亲情的演变
从毛泽东的忧患意识看他的廉政思想
2011年中考语文冲刺试题及答案(8)
常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浙江锦绣育才教育机构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芜湖市万春中学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无锡新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2011年中考语文冲刺试题及答案(3)
2011年初中语文学业考试模拟试题
2011年中考语文冲刺试题及答案(1)
2011年中考语文冲刺试题及答案(9)
北京市各区县2011年中考二模试题及答案汇总
潍坊2011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2
常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2011年中考语文冲刺试题及答案(2)
2011年中考语文冲刺试题及答案(10)
桥圩三中2011年中考语文调研试题及答案(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