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黄山奇石》综合资料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各具体形象的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课文中配有四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分别与课文得一、二、三、四自然段相对应,便于学生了解这些奇石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
教法建议
*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工作:由于不少学生没有去过黄山,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查阅有关资料,可以让孩子找找关于黄山的图片,还可以观看有关的风光片,认识黄山,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学生喜欢黄山。
*在读中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初读课文时,了解黄山在什么地方,有趣的奇石名称;再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这些奇石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进一步体会奇石的生动有趣。在学生谈体会时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增强感性认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启发学生注意句子末尾的标点符号,结合课文内容读出自己对黄山奇石的喜爱。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课文的结尾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的样子,动笔画一画;还可以结合学生找到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奇石的样子起名字。
解词导向
风景区:有供人观赏的优美山水、花草树木等景象或名胜古迹的地区。
秀丽:(人或景色)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稀奇巧妙。
尤其:特别,表示进一步的意思。
奇形怪状:物体或图形外表的样子。
陡峭:山势坡度很陡,几乎直上直下。
近反义词
近义词闻名——有名神奇——奇妙陡峭——峻峭
反义词闻名——无名神奇——无奇陡峭——平坦
释句导读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邯;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是写黄山的位置和景物特点。第一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黄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二是讲黄山的地理位置。第二句话也有两层意思:前半句是说黄山景色清秀美丽,非常奇妙;后半句讲特别是那些怪石,更有趣,后半句比前半句的意思更进了一层。
“……望着翻滚的云海。”
“云海”是说从飞机或高山上看下面的无数云层,就像海一样。“翻滚的云海”是说云海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上下翻动。这是因为,高空气候变化异常,时常风起云涌,就会出现“翻滚的云海”。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这是文章结尾的一段话,先列举奇石的名字,再说还没有名字的奇石也很多,激起人们对黄山的向往,言有尽而意无穷。
课文理解
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生动描述,表现了黄山风景区那神奇无比的美丽景观,激发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拓展视野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在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有山峰72座。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00多米。相传黄山因轩辕黄帝在山上炼丹而得名。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它兼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庐山的飞瀑,衡山的烟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冬天的炉火
- 两位老战士的回忆
- 记一次“故事大王”比赛
- 冬夜逛书店
- 平安夜之曲
- 我爱家乡的桔园
- 星梦童年
- 美好环境靠我们大家
- 美丽的东塔公园
- 期待圣诞节
- 童年趣事
- 小偷,我想对你说
- 第一次坐飞机
- 难忘的一刻
- 我长大了
- 关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讨
- 试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几点改革措施
- 浅析“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
- 探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理语境
- 对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 浅谈对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考
- 试论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影响
- 关于江苏建设小康体育的实践路径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 试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性化管理
- 试论高职“说课”重在研究和探讨
- 浅析财经院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 关于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与体育课程改革探究
- 对于社会民众奥运会赛后倦怠对策分析
- 《智取生辰纲》案例与反思
-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之死”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 也说杨修之死
- 该死的杨修
-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 七百年前的一场抢劫诈骗案──《智取生辰纲》教学一法
- 《智取生辰纲》教学笔记
-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 自夸者不长
- 质疑《智取生辰纲》
- 罗贯中简介
-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不是小说作家
-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 许家沟惊现斗板图案隐含“罗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