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4
找骆驼 教案教学设计
找骆驼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又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还看见 ,所以知道 。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资料提供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会“变脸”的爸爸
- 八只手
- 我的好朋友
- 我们这群女孩
- 记忆中的老王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我的妈妈
- 我的父亲
- 当班长的滋味
- 难忘的老师
- 老师,您真好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好朋友
- 永远的大树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漫谈肖像漫画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相约博物馆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雨巷》教学设计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屈原的一生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