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2
说说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问题
谈起教学模式的存在,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在教学实践中,有人得益于模式的运用,有人受制于模式的存在。模式是什么?简单一点说,是可供参照执行的样式。模式的内容是某种理念的具体体现,模式的形式体现具有概括、简约、可操作的特点。由此,我们不妨接受教学上的“模式”一说,只是让它的形式体现变得更概括、更简约而已,至于可操作性的特点,我觉得只要具备可操作性就够了。我们之所以这样来界定“模式”,无非是通过加大模式的开放性,提高它的科学性和使用性,降低它的负面影响。
如果说到语文的教学模式,我觉得教学模式单一化是最大的问题。仔细想想,有一种模式最常用,也可以称之为语文的常规教学模式,即“导入新课---认定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突破---拓展升华”,除此之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其它教学模式。暂且不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科学(依我看来,大多数教师用得并不成功),就一种教学模式存在,就会显然贻误语文教学。当前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低下的现状,我看与此有直接联系,因为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文本样式的多样性,文本样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比如朱自清的《春》重在朗读和品味,鲁迅的《孔乙己》重在分析和概括,奥斯特洛夫的《生命的意义》重在思想的争鸣与启迪,《死海不死》重在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由此,它们必然需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当然,就是同一文本也可以用不同形式进行教学,就如朱自清的《春》,可以是朗诵式教学,可以是语言品析式教学,可以是写景系列阅读式教学,可以是情景交融写法写作式教学……从某一点入手,进行深入地学习,不必面面俱到(面面俱到是语文教学认识的一大误区),也没要求你面面俱到,退一步讲,你可以一面都不到,因为文本无非就是个例子,当然可以舍弃这个例子,而选用别的例子。所以说,真正做好文本教学内容取舍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今天我们提倡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光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形式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而单一的语文教学形式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今天有此一说,不在于论证一种教学形式的存在的科学性,而在于寻找一种探索突破语文教学的途径,试图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不利的局面。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田径运动会
- 20年后的多功能玻璃花
- 跆拳道吸引我
- 揪心的一幕
- 20年后的多功能洗衣机
- 看菊花
- 20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 发现与奇妙
- “可怕”的电影
- 一句格言给我的启示
- 我是一只蝴蝶
- 母亲
- 祖国,你快救救我!
- 祖国在我心中
- 生日愿望
- 论中国儒家自然审美观
- 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监管
- 高效课堂背景下中学体育的发展策略
- 对1990年以来中国行政文化研究状况析论
-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 谈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 小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学综述
- 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
- 美学原理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 简析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结构与数学理解
- 分析“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
- 初中学生喜欢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实证统计
- 对首饰饰品情景设计初探
- 对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现况探索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 《匆匆》教学设计
- 《十六年前的回忆》
- 《少年闰土》第一时的教学
- 《少年闰土》
- 《索溪峪的“野”》教案
- 《詹天佑》2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 《将相和》
-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 《索溪峪的“野”》